|
灯下漫笔
|
查询教学反思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
高二1&3班语文课 教师:田克君
A.课时安排:2001年11月26日共1课时。No.68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口试) 二、说理性、哲理性散文概说 散文,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文学体裁,自有其“永生”的诀窍,读散文而不解其奥妙,事倍功半,尽事无功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始终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一方面“是匕首,是投枪”,一方面又“能给人愉快和休息”。它总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为人熟悉、抑或陌生的角度,鲜明、抑或含蕴地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散文的选材非常广泛,可以是国际大事,更可是生活琐事,但无论为何,都会,也都应显现出其勃勃的生命力。 散文的写法,可谓不拘一格,异常灵活,篇幅可长可短;长则宏篇巨制,短则尺寸天地;长则例、论丰富思想深邃,短也滴水见海,微言大义。表达方式亦多种多样,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写景,融合交错;依乎自然,依乎个性。叙事或海阔天空,或一字升金;抒情或含而不露,或直抒胸臆;议论或引经据典,或针砭时弊;写景或名山大川,或街景人家。似乎散文无可不用,无可不写,却又无不关情。 情感充沛,情真意切怕是散文最大的特点了。散文贵在真情实感,舍此,无异于枯骨华装,金玉败絮,不可能有鲜活的生命,更不可能打动读者。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皆以情感人,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狄更斯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都洋溢着作者浓郁的情思,以之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散文情感的表达可以直抒胸臆,可以曲折含蓄,或强烈,或平和,或浓郁,或淡泊。总之是为情造文,以情感的自然流淌为标志的散文是佳作。课本中所选大同此类。 文笔优美当是散文的突出特点。“五四”时期,散文又称为“美文”,从某一侧面就表现散文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很高,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散文的语言运用尽管因其内容不同,可以千变万化,但一定要畅达,如行云流水,行其所当行,止其不可不止;一定要生动,务去一切陈辞滥调,要有文采,给读者具体的形象的感染;一定要有音乐美,语句要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要话从已出,带着自然的音韵节奏。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不同的功用,大体上可以从叙事性、抒情性和议论性这三种角度来对它进行区分。 在大多数散文中,自然都会具有叙事、抒情和议论三种因素,它们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过也总会有所侧重。侧重于议论的,即现代文学史上所谓的“杂文”;叙事和抒情并重的,也就是“小品”,亦有称为“散文”的,即狭义散文;至于侧重于抒情的散文,因其基本上省略了叙事因素,自然就写得十分简洁精炼,颇具诗意,就可称为“散文诗”了;而侧重于叙事的,则是三十年代之后在中国才勃兴的“报告文学”。 三、导入《灯下漫笔》 鉴赏要点:1、情理交融的散文美 2、选材、结构的自然美 1. 背景简介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的鲁迅还不是共产主义者,其思想表现中启蒙主义的色彩尚存,但从其这一时期的创作,尤其是杂文写作来看,已经开始带上了强烈的战斗性,马克思的思想已引起他的深刻思考。这一方面源于世界革命风潮的涌动,更重要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这使鲁迅等先醒者自发到自党,激情到理智地在探求中国的出路。而探求出路当以反思过去为开始,《灯下漫笔》等应运而生。 作业:熟读全文,完成3+X课前40分。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反思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灯下漫笔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下一篇文章: 灯下漫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