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后来地壳中每种元素所占的平均比值被称为克拉克值(美国 弗·克拉克)。
提出准平原是地形发育的最后结果(美国 戴维斯)。
1890年
提出岩浆分异是火成岩分化原因的见解(德国 罗森布施)。
提出气候变化的35年周期说(瑞士 布吕克纳)。
1891
发现地球两极移动和纬度变化的主要周期(美国 张德勒)。
提出十种国际云型(瑞典 希尔德布兰德·希尔德布兰森,英国 艾伯克龙比)。
进行地球平均密度和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英国 波伊丁)。
1896年,按十种国际云型分类法绘成国际云图册(瑞典 希尔德布兰德·希尔德布兰德森,德国 寇本等)。
1897年
地震记录证实纵波,横波和表面波的存在(德国 奥尔达姆)。
最早研究蒸发与降水同海流的关系(英国 荷)。
根据地震波分析,提出地球有铁核的假说(德国 威彻特)。
1899年,创立地理循环说,即地貌循环说(美国 戴维斯)。
公元1900年 ~ 1960年
1900年
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发生学、土壤学,提出基于发生学原则的土壤分类,创立自然地带学说。
意大利科学家罗西、瑞士科学家福勒尔,制定第一个反映地震地面效应和确定等地震线的罗西-福勒尔烈度表。
1902年
法国科学家泰赛伦斯,发现地球大气圈的平流层。
英国科学家亥维赛、美国科学家肯尼里,从无线电绕地球弯曲通讯,提出大气圈有电离层存在。1924年被证实。
1903年
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了东亚地体的构造理论。
挪威科学家沃洛特,提出了岩浆的溶液理论。
1904年
挪威科学家斯托末,提出激光和磁暴是由高能带电粒子在地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的理论。
挪威科学家伯克兰,进行极光的模型试验。
德国科学家威彻特,发明威彻特地震仪。
美国科学家葛利普,提出沉积岩成因分类。
美国科学家乔·拉姆,提出关于地震弹性波发生和传播的理论。
1905年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地磁部,开始世界海洋的地磁观测。
德国科学家艾·拉曼,开始建立欧洲土壤学的体系。
瑞典科学家艾克曼,建立海流理论,明确风与海水的关系。
中国科学家邝荣光,编制《直隶省地质图》与《直隶省矿产图》,为我国第一本地质图。
美国科学家乔里,发现岩石中的发射现象,对研究地热的来源有重要意义。
1906年
美国科学家海福特,根据重力测定结果,确定地球为一个椭球体。
德国波兹坦测地研究所,完成重力的绝对测定。
德国科学家马古利斯,发展风暴理论,建立台风能量论的基础。
德国科学家奥尔达木,根据地震波的走势曲线,证实地核的存在。
美国科学家鲍温,实验证明有关岩石同矿床的关系。
奥地利科学家安普菲诺,提出地壳的振荡运动由地壳深处物质膨胀与压缩所引起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