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纪,唐宪宗时的《元和群县图志》,为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全国地理志(中国 李吉甫)。
1072~1074年,宋代创用分层建堰法,使用水平尺、罗盘针于地形测量;制作表示地形的立体模型称木图(中国 沈括)。
1086~1093年,宋代《梦溪笔谈》中提出海陆变迁、流水侵蚀地形原理;揭示化石的形成,并用化石推断古气候;指出磁偏角现象等(中国 沈括)。
1271~129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游中国,归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1424年,中国明朝永乐年间制发雨量器,供全国各州县使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雨量器的国家。
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非洲东岸慢八撒(现今在肯尼亚)。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到1502年,意大利入哥伦布先后发现古巴、牙买棚、波多黎各等岛屿,当时误认为发现了印度。在航海中,认识到地球磁场的偏角因地而异的变化。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1498年,对湖水的侵蚀搬运进行观察,提出防止湖水浸蚀的方法,此方法也可防止海水的侵蚀(中国 沈启)。
1499~1504年,意大利人亚美利哥·维斯谱齐曾多次航行到南美洲北岸,确认为一新大陆,后来就把南、北美洲称为“亚美利加”。
1519年9月一1522年9月完成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葡萄牙 麦哲伦率领的探险队)。
1564年,《吴江考》中有科学的关于水位的记载(中国沈启)。
1564年,增补朱思本舆地图,成为《广舆图》二卷,将单张地图改为地图册,为清初所绘地图的基础(中国 罗洪先)。
1569年,创立麦卡托投影法,并于1595年出版《地图册》 (荷兰 麦卡托)。
1570年,用摆式风力计测量风力(意大利 丹蒂)。
1576年,发现地球磁力的倾角(英国 诺曼)。
1640年,明朝《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论及石灰岩岩溶地形的著作(中国 徐霞客)。
1648年,发现气压随高度变化(法国 帕斯卡)。
1653年,意大利北部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气象观测站。
1677年,清朝时提出“测水法”,并主张“束水攻沙”,发表《河防摘要》(中国 陈潢)。
1686年,用气压计说明测高公式、贸易风、季节风(英国 哈雷)。
1687年,提出引潮力的学说,首先得出关于海水对引潮力反应的理论(英国 牛顿)。
1687年,提出台风为旋转风暴的理论(英国 丹皮尔)。
1695年,《广阳杂记》中提出方舆之书应探求“天地之故” (中国 刘献廷)。
1728年,航行白令海峡,确认亚美二洲不相连接(俄国、白令)。
1747年,开始矿物的系统记载,刊行《矿物学》(瑞典 沃勒里乌斯)。
1763年,出版《论地层》,书中涉及地表受内外营力作用的思想(俄国 罗蒙诺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