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传举
“……文学本身源于生活。而在生活的偶然性之外,要成为一个作家,就必须把文学当作毕生的追求,这是一个艰辛的选择……当初等待编辑来信的焦灼心情,就像等待一封恋人的情书……” 演讲者关于文学这一席话,获得听者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微笑。4月7日晚,江西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陈世旭教授应邀作客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讲坛”,把结缘文学的心路历程、小说创作的切身体验以及文学本身的独特魅力一并带进了大学课堂。 陈世旭,现为江西省文联、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1948年一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4年初中毕业后曾下乡务农。1972年调到县委宣传部,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77年调县文化馆工作。1981年调省文学艺术研究所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79年开始写作,以短篇小说为主,至今已出版短篇集《带海风的螺壳》、《天鹅湖衅》两部。他的小说《小镇上的将军》曾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惊涛》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当选为该协会的理事。 在演讲中,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陈世旭把峥嵘岁月细说从头。“我认为文学不仅是种情结,更是一位作家宿命。选择了文学,也就是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的路。”回溯一个作家的人生历程,并不难理解陈世旭的话。事实上,从一个对文字有着懵懂憧憬的小男孩,到背着帆布包爬山涉水的县委宣传部干事,再到一个日益成熟并有所成就的写作者、江西省文联主席……陈世旭把对文学的追求当成自己的使命,甘之如饴。回首这场与文学相识、相知直至相恋并最后选择终生为伴的“马拉松式恋爱”,陈世旭讲述得最多的,却是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1979年,一篇名为《小镇上的将军》的短篇小说发表在1979年《十月》杂志的创刊号上。时值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老交替期,而该小说的作者陈世旭对文学界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正是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包括茅盾在内的很多老一辈作家都给予了很有份量的评价。他们意识到,这可能代表着中国文坛的新生代力量。同年,该小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回溯当时的情形,即使是在多年后的今天,陈世旭还是感叹良好机遇和命运的安排。这篇小说不仅成为他早期的代表性作品,更对他的文学之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接下来,被邀请到北京拜见文坛泰斗,到武汉大学读书深造,完成引起争议和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裸体问题》,陈世旭的文学路越走越远,并最终走成了毕生追求。“如果这个世界上还剩最后一个作家,那就是我!”年轻时,陈世旭就对同学许下豪言壮语。而在时间的洗礼中,他很早就做了文字的信徒,并最终硕果满枝。 陈世旭表示,他的两部新作《边唱边晃》、《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也即将出版。尽管如此,陈世旭认为自己离社会的期望还很远,“所以应该把更多的期望放到年轻人身上”。但他对时下大行其道的“八十后写作”、“网络写作”持谨慎态度。陈世旭认为八十年代的一辈人具有天赋和才华,其中有一部分人确实也写得很好,但总体呈现出来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不过,他们的写作为文学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文本,至于他们能够在文学路上走多远,我不应该妄言;网络作品也是泥沙俱下,可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比如木子美的行为举止固然引起社会各界道德舆论的批评和争议,但是她的文字本身那种穿透心灵的尖锐程度能够带给人深刻的、有价值的思考。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作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关注社会现实?”针对本网记者的提问,陈世旭以他的短篇《爱的旅途》谈到了文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体现。《爱的旅途》通过对某一社会群体的解析,揭示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困惑,以及告诉人们怎样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剥离流行和娱乐的外衣,真正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在对现实的追问中体现它的思想价值。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但即便是洁身自好,他也应该关注生活现实,表达人的尊严,声张正义。” 陈世旭如是说。这或许也正是一个作家写作的意义。而通过他的演讲,在座的师生们也拉近了与文学的距离。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陈世旭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陈世旭: 我与文学的“马拉松式恋爱”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