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期间,我唯一一次寸步不离地从开始看到结束的乒乓球赛是那场铜牌之争。瑞典的佩尔松以42岁的年龄对决比他小整整一轮的世界乒坛的王者,胜负无疑没有悬念可言。紧紧抓住了我的,是佩尔松那张专注的、充满了胜利渴望的脸,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执,那一腔对体育事业的莫大的真诚和激 情。为此我全部的情感都倾斜在了佩尔松一面,毫无保留地为他每一次挥拍的成功和失误激动不已。说真的,我甚至有可能比他本人还希望他能赢得这场球,尽管胜负并不那么重要。 我特别欣慰的是隐约从电视屏幕上听到现场中国观众高呼“佩尔松”的声音,可见人同此心。奥运竞技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在这一切之上,应该还有一种高度,那便是精神的高度。我想,正是在这一点上,佩尔松感动了我,感动了所有呼喊他名字的人。我们无意评说某种也许出于良好意愿而造成的遗憾,却可以把最充分的敬意献给那些精神的王者。竞技运动不相信怯懦者的眼泪,但崇敬失败者不灭的意志。任何一个运动员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可以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精神的王者。 毋庸讳言,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成王败寇的势利,但更有对霸王别姬的绵延千秋的悲情赞美。正因为如此,这一届奥运有许多运动成绩并不最为优秀的运动员,得到了人们并不亚于对获奖运动员的赞赏: 台湾的苏丽文在女子跆拳道比赛中左腿韧带拉伤,已无法站立,因单腿受力,她倒地复又站起,如是14次,直至再也无力站起; 韩国的李培永在挺举时左侧脚腕扭伤,导致左小腿出现痉挛。接受应急救治后,依然3次努力,终于挑战失败; 坚持穿长裤戴头巾的罗比那·穆齐亚娜参加女子100米短跑时,她的阿富汗故乡依然笼罩在自杀式爆炸袭击的恐怖阴影中; 为了患血癌的儿子,德国选手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以33岁的高龄重上体操场; 南非运动员纳塔莉·杜托伊特以一条残腿让人无法想象地游完了10公里女子马拉松游泳全程,她最终的名次是第16名,但把8名健康选手甩在了身后; 波兰的娜塔莉娅·帕蒂卡以独臂参加女子乒乓球赛,她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 参加女子举重69公斤级的日本选手斋藤里香只举起了122公斤,是最后一名,却为突破了自我而和教练痛哭流涕。 奥运这个世界最集中的体育大比拼,比拼的远不止是人的体能,更是人的品质。 人类漫长的运动史中,有无数胜利者、失败者和拒绝失败者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我相信,“佩尔松”们以及所有那些参与了、尽力了、挥洒了全部心血和汗水的无论胜败的英雄的名字,会保留得相应长久。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残奥会给予了我更大的感动。在我看来,所有参加以及未能参加本届世界残奥会的残疾人运动员,从他们投身体育运动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成为了应该受到全世界尊敬的英雄。他们挑战命运,热爱生活的信念、勇敢和激情,就使他们成为了命运与生活的强者。残奥运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成为人类生生不息、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精神的一个至高点。 残奥运动员在精神上,早已戴上了王者的冠冕。 衷心祝福本届残奥会的成功!向所有残奥运动员致敬!(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