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殷红
长江是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王牌主持人之一,很多观众喜欢她看似“聊天”却尖锐、深刻的谈话方式,即便是说不出她的名字,也总能说出她所“调查”的内容。9月11日,人们还在屏幕上看她的节目,9月15日她已登上飞往香港的班机,去做一名央视驻港记者站的普通记者,并与从内地调任香港工作的丈夫一聚。 作为一名在全国公众心目中有影响的主持人,长江以“思想深刻”著称。在她完全可以从容、镇定地占有“黄金地段”时,可她却毅然作出暂时告别观众的决定。她的举动令很多关心她、爱护她、支持她的朋友、同事匪夷所思。 朋友们都知道,长江性格活泼、爽朗、好动,是个不会卿卿我我、腻腻歪歪的人,如果说只是为了夫妻团聚而放弃她所热爱的工作,显然不是她的性格。长江临行前一天,邀我和《人民文学》杂志编辑李平叙旧并告别。她对这次“放弃”的解释还算能说服我们。一是正好赶上台里外派人员临时有变,离京日期有限,而且必须当即表态,所以不想丢掉这个机会。二是自己认为需要沉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再把它写出来。三是研究生论文交期在即,想用几个月认真准备一下。 长江从部队转业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方面的尝试,她的报告文学90年代初曾颇有影响。到央视做记者后,因当年首期3·15打假节目而引起关注,后出任“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常年奔波于采访现场,看她的工作日志,一年有时300天在外地采访。在这种工作状态下,长江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报告文学。长江身体并不好,常年的高血压,腰间盘突出,但无论多么艰苦的现场采访,她没含糊过。在她们摄制组她的年龄最大,除了是个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还是个“活宝”,没有她就不热闹。 我们曾一同出访台湾,团长是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张胜友。张胜友应该说是我们当年起步学写报告文学时的前辈,可谓老熟人、老朋友。在台湾期间,张团长身体不适,头痛、牙肿、咽喉发炎,长江到处给他收集“去火”的药。原本一次三片“三黄片”就可以的服法,我们几个商量后竟让他一次六片外加两瓶“霍香正气”,并派长江去送。张团长不知就里,又急于去病同时服下。第二天一上车,张团长苦着脸说,这种药很厉害呀,我腹泻一晚上都没时间睡觉。 此时的长江笑得前仰后合,急忙承认为了领导尽快“去火”加大了药量。弄得张胜友哭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也幸好张团长的病程确实缩短了很多。最后的解释是,长江是蒙、汉、满结合的“产物”,蒙古人大都身体强悍,所以长江是按蒙古人的身体条件加大了剂量。显然,这种药量对汉人也是利大蔽小。就此,我和李平潜藏在一边只剩下窃笑,并安慰长江,我们俩都归张胜友“现管”,你怕啥!我们的恶作剧伴随着我们十几天的行程,伴随着我们全团十几个人。分手后,大家都会常常念叨起长江,一个有趣、快乐的朋友。 近日,我们中国作家网为长江开设了“文字的‘新闻调查’——长江作品选”专栏,我是想提醒这位“思想着的主持人”,虽然暂时告别观众,但是别忘记自己还是位作家,还有读者,还应该继续写作。 长江说,一走两年时间,观众会忘记我,但我的确需要再积累再充电。意大利女记者法拉齐是我心里的目标,当一位白发苍苍的女记者出现在重大事件现场时,她积累一生的思想和智慧都会从容地发挥出来。我不会放弃我对文学的追求,但只要我还能干活,还能思想,观众还需要我们的节目,两年后我会继续努力,至到白发苍苍。 长江离京前忙得晕头转向,央视“电视你·我·他”栏目安排了她向观众说再见的节目,但由于改版调整未能播出。在此“仅代表我自己”替长江向观众和文坛众多与之相识的朋友道声:两年后再见。
马:“24万。” 问:“24万的数目由谁说了算?” 马:“我。” 问:“为什么100万美金奖励香港外商你只决定给两个人各24万?” 马:“……” 马向东的表情显得很复杂,好像在告诉我要说清楚这件事很费工分。 问:“那么到了香港以后,怎么具体把钱给的那两个人?” 马:“我让外商到我住的酒店房间来,分别给了他们。” 问:“钱是谁给的?” 马:“我本人。” 问:“还有其他人在场吗?” 马:“没有。” 问:“钱是用什么东西装的?” 马:“事先准备好了的鞋盒子。” 问:“名义上你打算给两个外商多少” 马:“60万吗。” 问:“那到了香港为什么每人只给了24万,两个24是48,剩下的12万呢?” 马:“为了弄到那笔投资,我们三个人也跑了十几趟,也挺辛苦的,外商也有那个意思,也想给我们仨表示表示。” 问:“外商想从他们的奖金中那出一部分感谢你们?” 马:“对,确实有这个心意。” 问:“那为什么不通过其他途径,你们为什么要分走人家的12万?” 马:“是我错了。” 问:“老马,你完全没有必要跟我说你错不错,我不是法官,我只是想知道你当时到底怎么想?” 马:“你要是这么说,我,我当时就是觉得大头60万给人家香港人了,当然,12万美金也不是小数,但是对于60万来说,是20%,外商也有这个心意,我,我觉得我们三个人,给他们俩点奖励,我自己也留一点,说老实话,我想以后还要和外商打交道,公款不能报销的一些费用,我想我留点备用金将来用,也就留下了4万。” 马向东就是这样向我解释他是怎么具体“玩儿”的这个“私分公款”的“猫儿腻”,我不觉得,起码从他的态度中我不觉得他有什么慌张、胆怯,好像这么“玩儿”并没有什么不应该,好像是在用一个什么“变通”的手法处理一件公务,受益者哪怕有他自己也在情理之中,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我接着往下问: 问:“老马,咱们这样说吧,从这60万中你们仨就这么拿走了12万,这个事情你跟其他人商量过吗?” 马:“没有。”(老马显得更理直气壮也更义气) 问:“完全是你自己做主?” 马:“这个事我已经主动向司法机关坦然承认,这个决定是我做出来的,是我决定的。” 问:“那么这么做算不算私分公款?” 马:“司法机关怎么定,我就怎么接受。” 问:“我不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