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晚去香港一百年
|
多国丽
长江,是一名记者,也是一位作家。1992年,刚刚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长篇一等奖的她放下手中的笔,加入中央电视台;2004年年9月,她离开工作了八年的“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航空母舰”——《新闻调查》,去到香港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驻港记者。 2007年,驻港已有三年的她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一部名为《晚来香港一百年》的“日记体”著作。这本著作将于今年七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近二十万字的著作,娓娓道出长江三年来对香港的所看到的,所思考的,所感悟的。6月9日,央视国际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她。在已入夜的北京,她的声音穿越两千多公里的距离,静静地到达记者的身边。 索着“悬念”无边无际地一路“问”来 这是一本充满问号的书,九章76节,“在香港‘咋’做记者?”、“‘特首’就在我身边?”、“香港何处不‘排队’?”、“‘巴士阿叔’怎么会出现在香港?”、“谁真的认识‘李嘉诚’?”、“公屋婆婆玩残政府?”……每一节就是一个疑问。 “‘九章’的架构追求的实际上是‘九问’”,因此本书每一章的每一个小题目都带有‘问号’,这样索着‘悬念’无边无际地一路‘问’来,结果注定要给自己和读者引出更大的探索空间。”长江在《创作初衷》中这样说。 记者:我觉得可以用三个标点符号概括您的这本书,问号(?),表示您对香港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感叹号(!),表现您对香港所见所闻的一种惊叹之情;省略号(……),这是惊叹过后的无语状态,一下子还缓不过神来。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贴切? 长江:这是我很感激你的地方,这么能理解我。刚开始来的时候,确实是“咦?它怎么这样?”,我是带着问号迈开第一步的。继续往下走下去,对一些事情也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慢慢地了解了香港人的言谈举止,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话这样办事情,这个时候就“哦!我理解了!”。再接下去,有些事情虽然我看到了,也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答案,但有些事情我至今仍感到很无奈。 记者:无奈的方面是在哪儿呢? 长江:我举个“交换文化”的例子。我去银行办理工资,和一位业务员小姐熟了以后她让我教她说普通话。那个时候我正在学广东话,两个人在一起不是正好可以学习?但没想到,她让我给她一个报价单,要求我必须收费。一开始我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小时要300—500元,我说按时上课我能接受,但是收费万万不能。见我实在不答应收费,最后她说出了一个理由,“您不收费就没有压力,可能就教得不认真。” 记者:您后来答应了吗? 长江:没有。那个职员到现在一见我还在问,什么时候上课啊。但这件事情也给了我值得去反刍的地方,这种交换文化,有没有它的合理性?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有时感觉挺无奈的。他们的价值观和内地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也不能说人家这样做就不对!很多事情都不能简单地用是非黑白做判断。 记者:除了以上的三种标点,还能用什么样的符号来形容您的心情呢? 长江:逗号。相对于香港这种中西文化融合的社会,我来的时间还是太短了,所以任何事情我都没有权利用句号来形容,特别是不能用句号来形容我的这种观察的心态。 一切都晚了,我晚来了一百年! 长江从2005年开始写作这部著作的部分篇章,她说,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会写成一本书,不过是有感而发,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写得多了以后,十几二十万字就出来了。 不过,相对于她写作的轻松状态,她对于著作封面那短短十多个字,她可是一再思考的。 记者:书的标题为什么叫做“晚来香港一百年“呢? 长江: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想了很多名字,比如说”落英缤纷“。但是后来我发现,香港无论什么动不动就是上百年的历史,比如说第一座跑马地马场是1846年建的,比如说叮当车,我们刚到香港时恰好有102年的历史,还有港口街道等等。 记者:但是在内地上百年的古迹到处都是。 长江:我知道你会问这个问题。我们在内地,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都是一路读着下来的,很熟悉了。但是香港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我会突然觉得,一切都晚了,我晚来了一百年。有一天我去跑马地锻炼身体,忽然想到“晚来香港一百年”这个题目不是很好吗,又可以表现自己对香港的感慨,但题目又很open,包罗万象。 记者:副标题是“一个央视记者在香港的观察手记”,为什么要强调以央视记者的视角来观察,而不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呢? 长江:我想记者比一般人在潜意识当中是会多些责任感的。来香港前我们台领导也多次跟我们讲到,除了很好地完成新闻报道的任务以外,还应该很主动地去了解驻在国和地区的历史、现状和文化。所以,我觉得用记者的眼光来看,给自己的标准会提得更高一些。还有,既然你是一个记者的手记,那么书中所写的就不仅仅应该是猎奇,你还应该对你说的每一句话,落在纸上每一个字负责,尽可能地公平和准确。 记者:那为什么叫“手记”呢?这似乎是一个很模糊的文体概念。 长江:从文体来看,它不是报告文学,也不是杂文,应该说是随笔,但说日记更准确些。这本书就是一种自然状态,我既没有刻意地去追求针砭时弊,也没有故做轻松幽默。你还问是什么文风,好象都无风可谈。 记者:听说部分章节在香港的报刊发表过? 长江:没有。因为给香港人看的话,他们会觉得太小儿科、太少见多怪了。 记者:那就是写给内地人看的了? 长江: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我在后记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长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长江:晚去香港一百年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长江带我认识香港 |
下一篇文章: 慧眼只须顾盼间——序长江《晚来香港一百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