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安国注“下学而上达”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以“天命”解释“上达”,甚是。这段对话的要点是孔子因其主张恢复西周时代的礼制、恢复奴隶制时代的等级制度而碰壁时,将希望寄托于上天的慨叹,即“知我者其天乎”。不过孔子也说了“不怨天,不尤人”,也算是“不怨”了。
7.“饮水,曲肱,乐在其中,岂非阨穷而不悯乎?”此条是针对孟子批评柳下惠“阨穷而不悯”的,源自《论语·述而》第十六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中“不义”,即不合乎道义,当然是指违背孔子的政治之道,即违背“君臣之道”。孔子是坚持自己的政治之道的,在周游列国时,虽然到处碰壁,但其初衷不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就是孔在“阨穷”之时,坚持自己的政治之道的具体表现。
8.“居乡党,恂恂似不能言,岂非由由然与偕而不自失乎?”此条是针对孟子批评柳下惠“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的,源自《论语·乡党》第一章:“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王肃注“恂恂”曰:“温恭貌也。”郑玄注“便便言,唯谨尔”曰:“便便言,辩貌,虽辩而谨敬也。”古棣等著《孔子批判》下《〈论语〉译说》注:“第一个‘便’字义为擅长,《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第二个‘便’字为‘辩’的假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便,假借为辩。’本书(指《〈论语〉译说》)《季氏》第四章‘友便佞’,何晏注:‘便,辩也。’”朱熹《论语集注》注此章曰:“此一节(按:即此章)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论语〉译说》将此章译成今语:“孔子在乡里恭顺和悦,好像不擅长于言谈,在宗庙、朝廷上,擅长辩论,但很谨慎”,甚合原文文意。司马光此条,颇为牵强,孟子批评柳下惠“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污)我哉”,即批评柳下惠处世不恭,还“由由然(愉快地)与之偕而不自失焉”与《论语·乡党》第一章风马牛不相及,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司马光连《乡党》第一章的意思都没搞懂,是很成问题的。
以上八条中,第二条所举的“孺悲欲见孔子”之事例牵强附会,第八条简直就是不着边际的胡说八道。除此之外,大致符合事实。
三 司马光质疑的实质
说完上述八条论据之后,司马光得出结论说:“是故君子,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非隘也。和而不同,遁世无闷,非不恭也。苟无失其中,虽孔子由之,何得云君子不由?”结合司马光质疑的第一句“孟子称所愿者学孔子,然则君子之行,孰先于孔子”,可见司马光的逻辑是:既然孟子要学孔子,那么孔子可以做,为什么伯夷、柳下惠不可以做呢?指责伯夷、柳下惠无异于指责孔子,孟子岂不是背叛了师门吗!
司马光说孟子“称所愿者学孔子”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孟子回答他的学生公孙丑问“伯夷、伊尹如何”时说的话,他说道:
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其中的“皆古圣人”指伯夷、伊尹、孔子。“吾未能有行焉”是孟子说自己没有做他们所做的事。“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按其上句的重点落在“行”字上,故学孔子当是学孔子之行,即学孔子周游列国,做一个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至于在什么情况下或如何才“可以仕”、“可以止”、“可以久”、“可以速”孟子没说。究其实质,“可以仕”、“可以止”、“可以久”、“可以速”的关键在于其政治主张、政治原则。孔子与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不同的: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恢复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即“君臣之道”;孟子主张民本主义,即主张“民贵君轻”,以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为民众呼吁,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等。两者的精神实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具体到“可以仕”、“可以止”、“可以久”、“可以速”的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也是大相径庭的(去父母之邦迟迟行,去他国则速除外)。因此,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绝不是要学孔子的政治思想。而司马光以孟子说“所愿者学孔子” 这句话作为批评孟子背叛师门的逻辑前提,就大成问题了,在学术论战中当属偷换概念。如果从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民本主义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复礼、维护等级制度及其观念是根本对立的意义上说,孟子的确背叛了师门,只是碍于儒家的师道尊严的传统不便明说,并且还要对之进行掩盖罢了。而司马光对孟子打儒家孔子的旗号,说自己的民本主义思想还是看得非常清楚的。从孟子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根本对立的这个意义上说,司马光批评孟子背叛师门当属抓住了要害。
司马光是赞成并坚决维护孔子所主张的等级制度及其观念的,他说: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