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是非非话伯夷
|
文 / 海舟 是是非非话伯夷
伯夷事迹的最早记述见于司马迁的《伯夷列传》,其中写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后来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拦马劝谏:“父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平定天下后,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由此,司马迁发出感慨:“或曰,天道无常,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也,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又指出恶人横行,竟得富贵,竟得寿终,发出“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的疑问。 伯夷事迹,原不足信。《伯夷列传》的意义在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胸中块垒。借为伯夷立传之机,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历代用以麻醉慰藉人心的所谓“天道”,也提出了强烈的怀疑,这是富有批判性和战斗性的。同时“奔义”、“让国”这是司马迁所赞美的一种美德,这和汉代建国以来统治集团内部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勾心斗角,攻伐残杀不休形成鲜明的对照。 历代作家对人物的评价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倾向性,都和当时作家所处的时代、思想、经历等着密切的关系。韩愈后来写了一篇《伯夷颂》,对伯夷大加称颂:“武王周公,圣也,以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周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若彼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这和韩愈所处时代有很大关系,当时藩镇割据愈烈,韩愈坚决反对拥兵自重而遭到嫉恨;另一方面,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而受到冲击,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但韩愈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充满了自信,充满了豪情,借《伯夷颂》歌颂我行我素,卓而不群的精神。韩愈有胆有识,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表现了作家可贵的直面人生的勇气。 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用马列主义思想为依据来评价伯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看问题,也是借题发挥,借批判伯夷之机,教育部分有“民主个人思想”的知识分子认清美国侵华政策的实质,丢掉幻想,准备战斗。这对帮助人民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当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今天要评价伯夷的话,是否可以这样分析,伯夷是一个着强列的正义感,能保持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不免有些迂腐,行为过于偏执,但能不为利诱,不为名惑,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伯夷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是是非非话伯夷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伯夷 |
下一篇文章: 读欧阳健之《伯夷文化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