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战略;第二,隆中对提出来,在三足鼎立的形势下,怎么办?要联吴抗曹,要跟孙权联合起来对付曹操,这也是他的基本方略。第三个方面又提出来要内修政理,实际的意思就是施仁政,这样的话,在一个适当的机会,就可以出兵北伐,统一天下。所以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就是目前只能三分,但是同时还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就是将来兴复汉室,也就是统一天下。诸葛亮的隆中对使刘备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前几年他就是东一头,西一头,东打一仗,西打一仗。所以隆中对和三顾茅庐对于表现诸葛亮这个人物,表现政治家的眼光是不得了的,起了巨大的作用。当然除了这个以外,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来讲,三顾茅庐的情节也是用这种手法来烘托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重要性,所谓出场艺术。中国的艺术很讲究出场的艺术,戏曲也讲出场艺术,一个角色亮相,要有很多很多的表演动作,中国的小说很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大家看《红楼梦》的第三回,写那些人物出场写得多精彩啊。从艺术手法上来讲,三顾茅庐也是出场艺术,用各种手法创造各种的气氛,烘托将要出场的这个人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个艺术效果是很完美的,达到了这个效果。通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场给读者、观众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这是从文学上来看。三顾茅庐虽然诸葛亮的动作不多,但是写“隆中对”,写他和刘备所建立的关系,这个表现的非常成功,这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出场。所以这个是值得注意的。那么表现诸葛亮的性格命运,在《三国演义》里面最突出的有两个情节:一个是赤壁之战,一个是六出祁山,这都是表现诸葛亮最集中的地方。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人,到了出山以后,他很快进入了赤壁之战的重要角色。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也只有二十七岁,还是个青年,但是他的位置是那样的重要。所以“赤壁之战”在整个小说里面,从结构来看,它是全书的一个高潮;从它所反映的历史发展来看,赤壁之战是确立三足鼎立的一个关键的事件,因为汉末三国时代确实是由多极向三极转化的一个过程。三足鼎立以前,无数的军阀混战,赤壁之战以后,逐步地实现了一个三极的魏蜀吴的格局。所以从作品上来讲,从历史发展本身来讲,赤壁之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当中,诸葛亮的形象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跟刘备实际上是处于败军之势,在失败的状态下来进入赤壁之战的,曹操取了荆州以后,大兵直逼江南,一定要战胜孙权,而且明确地提出来,打败了孙权以后,就要伐刘备。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对刘备集团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刻,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诸葛亮在这里面,他所提出来的策略有两点:一个就是我们得积极参与这个事情,不能跑,曹操大军直逼江南的时候,他们在夏口赶紧跑吗?不行,是跑还是参与这个决策,是诸葛亮作出的;第二,就是在参与当中我们取利,我们要让他们南北对峙,从中取利,有何不可呀?确定了这个方针以后,诸葛亮亲自到东吴,到东吴去了以后,大家看他的这种行动所表现的他的才干、他的智慧是非常动人的。诸葛亮到东吴呢,首先要确定东吴抗曹的决心,因为真正跟曹操战场上见的话,刘备那儿不行呀,他已经没有多少人马了,要靠东吴的军马,所以要确立、坚固东吴抗曹的决心,诸葛亮的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方针。
舌战群儒,就是要驳倒那些反对抗曹的人,以张昭为代表的那些谋士。这些谋士都以为应该投降,京剧《借东风》里诸葛亮有一句唱词,“东吴的臣,文官要降,武官要战,孙仲谋无决策”,他是在这样一种完全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来到东吴的,所以他要驳斥那些投降论。舌战群儒,诸葛亮胜利了,把那种种的投降论都驳斥了。第二步要确定孙权抗曹的决心,但是对孙权,诸葛亮采取的办法不能是舌战,他采取的是激将法。《三国演义》里写的非常生动,见到孙权的时候,孙权问到底曹操有多少人马呀?那时候曹操号称一百万,诸葛亮说,他至少有一百五十万,孙权非常惊讶,鲁肃在旁边大概急得手脚出汗了,你怎么这么说呢,诸葛亮就是要用激将法,一百五十万大军,你是打不过的,赶紧投降吧,这样来激,孙权确实被激了,接受了诸葛亮抗曹的方针。但是孙权又受到群臣的包围,又在动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步,决定的人物是周瑜,周瑜是大都督,孙策告诉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要由周瑜来作决定。周瑜本来是坚定抗曹的,《三国演义》把他写成是一个心胸比较狭隘,故弄玄虚的这样一个人物,表面上说我要投降。所以诸葛亮对周瑜的工作就是想法让他说出真话来,要让他现出抗曹的真心来,这样一来才能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用二乔来作文章,那一段写得太有意思了。周瑜这个人心高气傲,不能求他,也不能将他。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来打东吴,这个事情很好解决,因为他到东吴干吗?他就是想要二乔。诸葛亮装作不知道二乔就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诸葛亮讲铜雀台赋,曹操建了一个铜雀台,《铜雀台赋》是曹植写的,本来里面是讲“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有两个台,连着这两个台呢是桥,这个桥就像天上的彩虹一样),诸葛亮在这儿给周瑜背,背到这儿的时候,他把这儿给改了,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到江南了,要把二乔揽在怀里,一天到晚跟他们欢乐),这个对周瑜来讲,对整个东吴来讲都是奇耻大辱呀。周瑜这样一个少年英俊的大都督怎么能忍受这种污辱呢?他不知道这里面诸葛亮作了手脚了。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大怒,一定要跟曹操老贼血战到底。他把抗曹的决心表现出来,诸葛亮就可以跟他一起共商破曹大计。这一系列诸葛亮都成功了。特别是他处理跟周瑜的关系当中,足智多谋,这种才干是表现得非常充分的,又要跟周瑜联合,又不能让周瑜迫害他,这里面情况非常的复杂。比如说草船借箭这样的故事,草船借箭的原因就是周瑜要迫害他,结果既不让周瑜得逞,同时又丰富了他们抗击曹操的武器库。毛宗岗说这不是十万箭,是三十万箭。诸葛亮和周瑜一起来指挥大战,他确实是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书里面写得非常清楚。比如他跟周瑜确定战术的时候,两个人不谋而合,都提到了火,都在手上写了“火”字,这个场面看起来很轻松,你写一个字,我写一个字,最后一看都是写了“火”字,不谋而合。其实这一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是最高级的军事会议,确定对曹操的战略战术,是很重大的事情,两个人取得共识,战争的指挥就顺了,但是这里面大家要注意,周瑜当时提出火攻是事实,但是周瑜此刻提出火攻的时候,他还没有考虑风的问题,所以后来才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诸葛亮提出的火攻,他是已经考虑到风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