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的后期管理
|
七里岗 每读<<三国演义>>至五丈原,常扼腕长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掩卷沉思,出师未捷何尝不是诸葛亮后期管理不善所致。 诸葛亮乃旷世奇才,未出茅庐,划分三国,至后来,火烧博望,再烧新野,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赤壁逞能,巧夺荆州,智取益州,建立西蜀。一幕幕精彩纷呈,三国因其而精彩,群星因其而璀璨,可以说诸葛亮早期的雄才大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虽管仲、乐毅亦不及。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也达到了其事业的巅峰。然而刘备兵败东吴,白帝托孤之后,历史将诸葛亮推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地步,上面是扶不起的阿斗,下面是百废待兴的国家,外加曹、孙的虎视眈眈,在如此重大的压力下,诸葛亮的后期管理出现了重大失误。 一、环境变化,路线方针未能及时调整 刘备夺取汉中,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一强两弱,因此诸葛亮以联吴抗曹为蜀国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但他忽略大环境未变,小环境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刘备取荆州是利用了孙权急需一有力的联盟这一因素,这个联盟他选择了刘备,因此他也容忍了刘备借他的力量取得荆州,刘备取得汉中后,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孙权也就理所当然的想取回荆州了。荆州也就形成了孙刘联盟的一块软肋。同时对孙权而言,他是不希望三国均衡之势有所打破,关羽的北征极有吞曹之势,两个因素综合起来,关羽的走麦城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正是诸葛亮忽视了这块软肋,致使他匡复汉室的理想化为泡影。 荆州失守后,诸葛亮依然不顾三足鼎立的微妙关系,试图凭己之能,逆天行事,六出祈山,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二、忽视管理,急于求成 三国之中,蜀国立国最晚,根基最为不稳,南方平服后,“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就是在这刚刚喘过气来的时候,又开始了穷兵黩武,北伐中原,先后六出祈山,忽视了其国力基础薄弱,亟待巩固调整的局面,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于事无补。 蜀国建立后其实处于一个相当有利的地理位置,荆州北可伐曹南可攻吴,汉中偏安一方,是一个绝好的后方基地,刘邦因此而成帝业, 再者刘备取益州,纯属巧取豪夺,并未真正得到益州士豪阶层的拥护,所以调整内部关系,休生养息是诸葛亮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把综合国力提高,兵强马壮才能问鼎中原。不顾国计民生,妄动兵戈,只会拖垮自己,给人以可趁之机。要知道再强健的马,跑久了也要停下来调整调整,否则就会成强弩之末,何况蜀国不是匹良马,充其量只是配上了一个优秀的骑师罢了。同时巩根固本也是对以前和当前人力物力资源的总结,取精华弃糟粕,以图长久之计,这样诸葛亮匡复汉室是有望的。 三、忽视人才培养,导致人才匮乏 在三国中,蜀国人才一直单薄,除去关张等五虎将,几无可遣之将,至后期更是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常言道自古巴蜀多俊杰,为何蜀国人才会匮乏若此,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恐怕是难辞其究的。古语云“事谋于精,人用其当”, 无论是领导一个国家,还是指挥一个团体,正确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都是最重要的。选拔并奖励优秀的员工;使员工发挥他们的才干,并且在工作中能力有所提升。在这方面诸葛亮是有欠缺的,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出于这种小心谨慎和追求完美的个性,诸葛亮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方面总是放不开手,诸将只是展示他高超棋艺的棋子而已,很少有主动发挥能力的机会,致使蜀中大将普遍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四、事必躬亲,未充分发挥下属之能 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从任免一个县官,到军中打二十板子以上的惩罚要亲自决断,为此主簿杨颙曾劝诸葛亮:“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这正是他忘了自己是个领导者的原因。 对领导者最大的考验不在于你自己的工作成效如何,而在于你不在时属下的工作成效怎样。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背后造成了部下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同时在潜意识中培养了部下不承担责任的惰性。 其实领导者再厉害,也没有三头六臂,因此,大胆使用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能力,才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样的机构去实施,配备哪些人员去完成、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确保战略可持续进行的措施有哪些?一个成功的领导应该考虑这些,而不是忙着跟下属竞争。诸葛亮在这方面是严重的失误.这并非其一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所能推脱的。 总之,诸葛亮后期管理的失误,是其做为一个管理者没有掌握抓大放小的原则,什么东西都放心不下,大小通吃,结果是累死自己,也使蜀国提前走上了不归路。当然以上问题并不能否认诸葛亮的历史地位,诸葛亮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只是以上种种是值得我们后来管理者借鉴和深思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诸葛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诸葛亮的后期管理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青梅煮酒评诸葛亮 |
下一篇文章: 正说三国各类故事:诸葛亮疯狂北伐实属蠢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