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傅光明
主讲人:段启明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段启明教授,大家欢迎。
我想在大多数《三国》读者的心目中,诸葛亮既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师,更是忠贞与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以文韬武略,运筹帷幄,轻摇羽扇,决胜千里。他对蜀汉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关系着蜀汉的生存和发展。从历史上看,诸葛亮确有其人,他那篇脍炙人口的《出师表》便是明证。民间是把诸葛亮传得神乎其神,简直就是一位能掐会算的八卦先生。我们最为熟悉的当然是作为《三国演义》中文学形象的诸葛亮。下面就请段启明先生演讲《忠贞智慧的诸葛亮》,大家欢迎。
段启明: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聊一聊《三国演义》,特别是它的主要人物,这个是很难得的机会。《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写的历史人物,在所有的中国小说里面是最多的。有学者作过一个统计,《三国演义》里面所写的人物,有名有姓的一共是一千二百三十人,这一千二百三十人里面有一些虽然没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他跟有些人的关系是很明确的,比如说,徐母,她是徐庶这个重要人物的母亲。还有一个人物比如说督邮,这个人没有名字,但也是《三国演义》里面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一千二百三十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有名有姓的,即使没有名字,跟有名有姓人物的关系也是非常明确的。那么在一千多个人物里面,如果说更突出,更主要的,我的看法大概有上百个人物,有上百个人物是精雕细刻的。那么在这一千多个人物也好,在这上百个人物也好,这里面最突出的人物形象是,毛宗岗说的三绝,或者三奇,那就是诸葛亮,关羽,曹操,那当然是最突出的,所以称他三绝。这几个人物都是典型,诸葛亮就是贤臣名相的典型,关羽就是义重如山的武将的典型。今天我们主要是聊一聊诸葛亮。
我们谈到诸葛亮的时候,实际上有三个不同的指向:一个是指史学意义上的真实的人物,他作为汉末三国时代的一个真实历史人物,这是一个诸葛亮,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地位,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是有定论的。作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我们了解他、研究他的主要依据,一个是正史的记载,比如陈寿《三国志》里专门有诸葛亮传,这是一个重要的,其它史书里面也有关于诸葛亮的记载,这是我们了解、研究诸葛亮重要的依据;另一个是诸葛亮本人的著作、文章,诸葛亮本人的著作、文章,明清两代人 编辑过的,大概有十几种集子,其中体例比较整齐,影响比较大的是清朝人张澍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解放以后,中华书局出过标点本。根据这些材料对他的评价应该是肯定的。在这些著作当中,他的本传也好,他自己的文集也好,有一个问题好像是有些争论:那就是诸葛亮自己讲自己是“躬耕于南阳”,家是在南阳,但是呢,实际上他生活在隆中,而隆中呢又是在湖北,他到底是生活在南阳呢,还是生活在湖北呢?这点历史上有一点争论。到现在开发旅游,河南的南阳也要开发故居,南阳诸葛庐,湖北的襄樊也要搞。其实这个问题,诸葛亮本传裴松之的注释里有一个材料讲得很清楚,说诸葛亮的家在南阳之邓县,南阳是一个郡,邓县的地理位置在襄 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诸葛亮生活的那个地方------隆中,从当时的行政区划上来讲,它属于南阳郡的邓县,南阳现在河南,但是实际上它的地理位置离襄阳那个地方只有二十里,襄阳是属于另一个郡,所以诸葛亮自己讲“躬耕于南阳”,是从行政区划来讲,但是隆中的地理位置实际上离现在的襄樊市只有二十里,所以我的看法是 诸葛亮出山之前生活在现在的湖北省襄樊市的隆中。河南的朋友们可能对我这个说法有意见,但是这恐怕是历史的事实。当时南阳郡的范围非常之大,包括河南的北部,河南的南部到湖南的北部,湖北的北部,当时的行政区域上来讲,隆中属于南阳。这个问题,我就附带着说一下。
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讲,他的功勋、他的才干、他的贡献,这个是有定论的。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面有一个评论,说他“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他的评价是非常的肯定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小问题,是什么呢?就是陈寿的《评》里面,说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这是没问题的,他简直就是古代的管仲,萧何,给他的评价相当高。但是陈寿也指出来,他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指他的后期,所谓“六出祁山”了,连年的进行战争,结果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陈寿认为这是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认为诸葛亮在应变战略,就是在指挥军队进行战争的时候随机应变这一方面不是他的长处,所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这是陈寿对他的不足的一方面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具体指挥打仗,随机应变、适应军事的变化这方面不是他的强项。对他的这个评价,后代也有人说,说陈寿说的不对,陈寿跟诸葛亮有一点恩怨的关系,陈寿的父亲是马谡手下的一个军官,诸葛亮在斩马谡的时候,对陈寿的前辈也有所惩罚,所以在这点上,陈寿就说他不行,他打仗不行。这是后人这样说陈寿的。但是我个人的看法,这个不会是事实的。因为从整体来看,陈寿写《诸葛亮传》对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而且表现出那种崇敬的心情是非常明显的,所以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倒不是说他对诸葛亮有点儿什么恩怨,所以说他一句坏话,我看不是,他对他这个评价说不定还是很符合实际的。对于历史上的诸葛亮嘛,就是这两个问题跟大家简单说一下。但是作为我们中国古代的千古名相,诸葛亮那确实是古代的忠贞不二的楷模。后世讲到诸葛亮的时候,那都是无限崇拜的,特别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这两篇文章,过去有人讲,读《出师表》不哭、不落泪的人不是忠臣,意思就是说《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所表现的诸葛亮那种忠贞不二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如果你连这样的东西都不被感动的话,那你不是一个忠臣,这当然有点民俗的说法了。总之诸葛亮作为一个忠贞不二的这样一个臣子,作为才干超群的这样一个历史人物,那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