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这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我简单说这么几句,这是一个诸葛亮。
另外一个就是在民间流传的诸葛亮。在民间的各种说唱艺术当中,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当中,关于诸葛亮的传说那简直太多了。民间文学当中、民间口头当中的诸葛亮,那就太突出他神机妙算这一方面了,所以就变成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所以这个诸葛亮完全是民间传说的诸葛亮,大量的说唱文学里都有这方面的描述和记载,这个我们不谈他。
那么我说的第三个诸葛亮主要是指《三国演义》里面所塑造的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诸葛亮。
我说三个诸葛亮,意思就是,一个是史学意义上的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诸葛亮,一个是民间神化了的诸葛亮,还有一个就是作为文学形象,《三国演义》里所写的诸葛亮,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最后这个。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形象塑造的是非常成功的,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应该说清楚。《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它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历史的事实和虚构的故事比例关系的掌握非常成功,这就是所谓的“七实三虚”。整个《三国演义》在这方面作的非常成功,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但是这个“七”和“三”不是一个数量的关系,它的意思就是说,它的主干、它的主流是真实的,那些支流是虚构的东西,所谓虚构也是包括了民间传说的东西,这是《三国演义》很突出的特点。当然这个特点,清朝人,比如章学诚认为写得很糟糕,《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是糟糕的,为什么?它让人弄不清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所以有的人就认为真有桃园三结义,把虚构的东西当史实来传播,可见他是从批评的角度讲七实三虚的。但从反面却说明了《三国演义》的成功,竟然使很多读书人都以为桃园三结义是历史事实了,这不是他的艺术感染力非常强吗?七实三虚这个特点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上也有充分的体现,意思就是说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主要的行为,他的言行、经历是真实的,是以历史人物的诸葛亮为基石的,当然也有虚构,所以在诸葛亮的身上也是七实三虚。我们对待这个形象是不是从这个观点去看待他。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从第三十六回开始被提到的,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那么他真正出场是在三十八回,就以他三十八回出场开始算起,一直到《三国演义》的一百零四回,他死于军中,这几十回的《三国演义》里都是以诸葛亮为最主要的人物,所以罗贯中是用浓重的笔墨,呕尽心血来朔造千古名相的文学形象的,充满了感情,充满了他那种崇敬,所以诸葛亮被写得非常好。
在几十回的书里,写的内容很多了,但是这几十回书里面,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对表现诸葛亮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是三顾茅庐这个情节。刘备到隆中去见诸葛亮,请他出山,这个历史事实是有记载的,《三国志》里记载得非常清楚,“先主诣亮,三往乃见”(去了三次才见着诸葛亮),那么裴松之《注》里也引了好多资料来说明刘备去了三次隆中,才见着诸葛亮,这个是事实,那么罗贯中在史实基础上所写的三顾茅庐的这个情节,那当然里面有他文学的创作了。这个情节写得是非常有意思的,具体情节我们不说了,但这里有个问题可以值得想一想,三顾茅庐表现的是两个方面的互动,一方面它是要表现刘备思贤若渴,一次不行,第二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三国演义》里描写得非常生动,表现刘备思贤若渴,非常的真诚,为什么?因为刘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物,他要有所作为,要申信义于天下,那么他就要有人,所以他思贤若渴,非常诚恳的来请诸葛亮,这是一方面。从诸葛亮这方面来讲,为什么第一次不见,第二次不见,第三次才见?前两次不见不是说他不知道,因为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以后,到隆中跟诸葛亮说了,说我已经把你推荐给刘备了,刘皇叔不久就要来请你了,所以诸葛亮知道这个事情。知道这个事情,而又两次不见,这当然是有他的文章了,在我看来,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呀,是因为诸葛亮这个人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他是要有所作为的,怎么能够实现他这种抱负?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择主,我到底给谁去做事,所以两次不见,第三次是经过那样一个过程才见,这里面充分说明诸葛亮择主的谨慎,非常的谨慎,我就要考验考验到底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一次、二次、三次才见。择主的谨慎是诸葛亮非常崇高的一种品格,为什么呢?这表明了他对自己的事业是负责任的,我就要选择一个好的君主,我要为他做事,那么我就要为我这一切行动要负责,要对自己负责,对事业负责。这里就非常清楚的把诸葛亮和一般的谋士区别开来。大家知道,从战国以来中国的谋士、谋臣有所谓朝秦暮楚之说,诸葛亮也是个大谋臣,但是他没有朝秦暮楚之事,他是谨慎选择了一个政权,这是诸葛亮政治品格非常崇高的表现了。所以一方面刘备思贤若渴,真诚地来请诸葛亮,那么另一方面诸葛亮谨慎的择主,确认了刘备以后,他才出山。这个双向的选择是非常美好的,组成了几十年的君臣关系的千古佳话。所以三顾茅庐在表现这两方面是非常有意义的。三顾茅庐最后诸葛亮见到刘备了,对刘备提出的问题作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回答,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隆中对。
隆中对这篇文字,对当时天下的形势讲得最清楚,曹操怎么样,孙权怎么样,三分之势当时是不可逆转的,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是非常精彩的。讲清了这个形势以后,又给刘备指出来应该如何做,给刘备指出来要夺取荆州,然后向益州发展,这样能够形成一种三足鼎立的形势,这是一个总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