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雷霆万钧,摧枯拉朽,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还表现为善后能稳。孔子说"过犹不及",《孙子兵法》也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以争利则不及,委军以争利则辎重捐。"所以,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对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非常理智的,决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见好便收,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郑庄公在这方面的作为,同样可圈可点。当挫败姬段的叛乱阴谋,迫使他逃窜共地后,郑庄公便不再追击,因为他知道,姬段此时已惶惶似丧家之犬,丧失了一切可供捣乱的资源,再也折腾不起什么大浪了,实在不值得继续花工夫去对付。另外,由于郑庄公母亲姜氏在这一叛乱事件中曾扮演过很不光彩的角色,她犹如"特洛伊木马",企图与姬段里应外合,置庄公于死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对此,郑庄公内心是既痛苦又愤恨的,曾发毒誓,永远不见姜氏的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为了社稷大局,他最终还是与姜氏和解了,"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赢得"孝"名,在政治上替自己捞足了分数。
至于?葛之战善后问题上的做法,更反映出郑庄公的机心深密。当郑军大获全胜,祝聃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之时,郑庄公头脑异常冷静地表示:"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遂下令停止追击,放对手一马。不仅如此,他还在当天晚上派专人前往周军大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从而给周桓王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使得双方的关系没有闹到彻底破裂的地步。既赢得了利益,显足了威风,又留有了余地,杜绝了后患,左右逢源,一石二鸟,这更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意气风发的郑庄公的"小霸"事业,早已事过境迁,烟消云散。然而,郑庄公的政治智慧与战略意识却依旧让今之读史者叹服。的确,从更深的层次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料事要准,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又何尝不可以成为今天从事国际战略角逐的有益借鉴: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一定要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对局面有准确的分析,对大势有高明的预见,对自己有恰当的定位;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韬光养晦,自敛锋芒,创造条件,等待时机;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问题上,若条件成熟,机遇凑合,理应坚决出手,断然处置,一举而克,期于必成;而在具体的策略运用过程中,则必须有张有弛,有利有节,斗而不破,全胜至上!
郑庄公,姬姓,名寤生,是郑国的第三代君主。在位四十余年,对内平定共叔段的叛乱,稳定政局,发展农业,扶植工商,繁荣经济,富国强兵。对外,利用身为王室卿士的特殊关系,挟天子而令诸侯,远交近攻,联合齐、鲁,打击宋、卫,以战争为主导,以外交为辅助,使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争雄天下,成就一代霸业。史称"郑庄公小霸"。
在一条既没有出口,也没有归途的炼狱中,能成霸业的终究是非常之人。
明代《史纲评要》的作者,曾将周代王权衰颓过程中具有标识意义的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加以评论道:"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里所说的"桓王箭上肩",指的就是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爆发的周、郑?葛之战,这是当时周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的象征性事件。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