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夏子华的小说体史传《春秋初霸郑庄公》,洋洋40多万字。由于作者涉史未深,不擅为文而令人难以卒读,书中之谬误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细节硬伤
“竹篾糨糊的灯笼”、“砖瓦结构的庭院”、“叼着旱烟杆”———出土文物表明, 战国以前并没有灯具(包括灯笼),春秋人照明的烛是以油脂为燃材的火把;汉代以前的建筑为夯土结构,砖的大量使用在汉以后;烟草原产自美洲,地理大发现后流传开来,明代始传入我国。
“三三两两的文人墨客”、“儒人……与舞剑抡枪的将军平分朝廷秋色”———孔子开办私学始有文士出现,郑庄公150余年后出孔子,文士能与武将平分秋色更晚至战国时代,当时官员由贵族充任,文武兼具,并无截然分工。
书中人物张口“郑庄公”如何,闭口“宋殇公”如何———庄与殇,系古时人死后追加的谥号,生者绝不可如此称呼。
诸如此类的常识性错误,表明作者对所写的春秋时的生活形态知之甚少,其笔下人物的真实度、可信度必然大打折扣。
二、情节荒唐
“调查组长是祭仲大夫,公子封担任副组长……孟相棋也是其中的成员”———干脆把纪检委的办案方式给搬过来了,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孟成员“身为宦官”竟然是个女流之辈!
“君主与臣民之间,这堵城墙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有事去宫廷,任何布衣也是准允自由进出的”———于是出现了老农奴夜访宫中,郑庄公热情留饭的场景,一如公社书记接待贫下中农,全然不知春秋等级社会的特征。
“建一座新郑大酒楼”、“各商厦也随着……发展而林立”、“为了便于与工程建设单位及商行的组织交流,颖考叔特选定了新郑大酒楼作为总指挥办公室”———与时俱进到如此“境界”,这绝不是荒诞笔法或黑色幽默,作者是一本正经得很。
书中尤为“出彩”的是一个名称“国尊”的秘密组织,原作篇幅太长不便引用———简言之,该组织神通广大,无处不在,人人持有金银铜牌牌“全心全意为国家福利,人民康泰作出奉献”,是连郑庄公也不大明了的“具有与国君同等特权的执行者”,其成员也都十分了得,惯于使出自杀绝招来顾全大局成就大业。离奇至此,故而作者也承认“这是任何国家所不具备的特别维护宪法的生力军和主宰力量。”
这种没有根据,太不靠谱的时髦“桥段”,像不像是当今某些影视剧的模仿秀?
三、语言费解
“弦外之音也听出了不同的绝响”,“无微关照”,“怀有厚感”,“四面受敌也一定会疲于应酬的”,“恰正了他的诡计”———此类生造、胡用词语极多,仅选几例以领略其行文的特点。
“关其思提出了方案而没有明确地说出具体的操作步骤,说明该如何实施也均在郑武公的脑海储存,只是从众多的思维中还未解开其结而已”,“利欲犹如抛物线,她除非沿着惯性加速度运转才可以,否则就有巨大的反弹,也就掉进了无法接受的被迫遗忘的角落”———这是概念混乱,不知所云的几例,也是该书的“风格”。
“太子的健康成长总算在既定的目标中逐一到来”,“歌妓舞娘以唱出时代的声音并于声色眉目传达劳动人民的辛酸”,“宫内给人看不出国力旺盛的形式一直保持着”,“粉饰太平的一切,自然也使虚荣升华。成天狩猎却能迎来京城的呼风唤雨”———作者往往以这种故作玄虚,辞不达意的手法弄巧成拙。
以上所举三端尚未涉及该书内容,概因其史识上、文学上乏善可陈。作者在“楔子”、“尾声”中承认自己“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又有碍于语言的沟通不便”,并自我表白说“不敢奢求作家的桂冠”,“也不存在出书成名的欲望”。明知如此,这样一本“我的无知拼凑”的书,还是照印不误堂而皇之地出版了,真不知是可悲还是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