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为什么要骂郑庄公?
|
儒家为什么要骂郑庄公? 当你打开《古文观止》时,不难发现有一篇重复文章题目,那就是《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的第一篇的原文,前部分描述郑庄公如何沉着应对其弟叛变,后部分主要描述郑庄公,如何把家事与国事分开行孝心,接着对其孝心一番赞扬。不难看出这是一篇褒赏之文。 当你看到第二篇出自属儒家《春秋》版本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对前文的评论,不过意思全相反,完全是对郑庄公谴责之声。文中除了也不同情其弟共叔段犯上之外,基本是给郑庄公来个狗血淋头。观其谴责之意,主要指出为什么在文章中,为王公身份的郑庄公与公子身份的共叔段分别不称“公”与“公子”,同时认为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的手段过残忍。不难理解,在这文章中儒家指出的,之所以为王的郑庄公不称为“公”而称为“伯”,是人们认为郑庄公对弟下杀手有违人伦,不配为公(王),而直呼共叔段不称公子,也是因为共叔段有犯上之罪,不配称“公子”。而郑庄公处理共叔段谋反时,不露声色,视为不仁,最后把自己的弟赶走时,逼得太急,视为对母亲的不孝。 不知儒家在这文章中,把《郑伯克段于鄢》的“克”字理解为“杀”,不是本故事意义上的“克服”、“平叛”“打败”,是否是为了加重对郑庄公的批判力度,无从考究,然而是不是有关郑伯与共叔段在原文中的称呼是否意贬低两人,和这故事是体现出郑庄公残忍呢?从逻辑与回到现实中做比较,发现儒家这些指责均无法成立。 首先原文就是对郑庄公的赞颂之文,不可能存在贬低之说。至于为什么文章称郑庄公为郑伯与其弟又直呼其名呢?最合理的推断是,记录下这故事的人,是与郑庄公同辈份同室之人。而儒家未能从其它文献中对此事作出证明,就直接释出反原文的意思,无法让后人信服它所说的。至于说郑庄公不露声色应对叛变,是残忍,奸狡,那是一个无法理解宫廷政治的幼稚之言;还有,其的“缓追逸贼”意思是慢慢追赶反叛的,也就是儒家不满郑庄公最后把自己的弟赶走时,逼得太急,视为对母亲的不孝,那真是儒家为贬郑庄公有点晕得胡说八道了。因为何为逼太急?何为逼得不急?我相信这所谓的批判者他自己也扯不清。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时的人,那时儒家根本没有形成,谈不上与儒家有什么过节。那儒家为何对这个前人紧咬不放呢?深一层我们就可看到,原来儒家奉行政治理念就是齐家、修身、平天下的一套,也就是治家与治国混在一起,把国之利当作自家的。照《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就是国事、家事分开处理的,那当然有违儒家之说了,故此让后世的儒家不满。不过郑庄公这位智者,确实把这事办得太完美,让儒家无从入手,于是挑毛病变成了无中生有,泼妇骂街。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为了自己的理论,唯我独尊,它也在做着颠倒是非,埋没前人智慧的事。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郑庄公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儒家为什么要骂郑庄公?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谬误百出的书——读《春秋初霸郑庄公》 |
下一篇文章: 古文翻译;郑庄公饬守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