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抗金,收复中原呢?
辛稼轩作此词时,正是宰相韩侂胄打算北伐的时候。韩侂胄是宋宁宗亲信的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忧心国事的士大夫中间取得盛望。辛稼轩作此词的上一年,即宁宗嘉泰四年(1204)正月,韩侂胄已决定对金用兵,希望打一次胜仗,收复一块失地,以增加他的政治资本。同时,他追封岳飞,起用辛稼轩,在抗金派的朝野人士中取得好感。辛稼轩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他知道韩侂胄的北伐,也是“元嘉草草”的鲁莽行动,但这一举动的意义,却是符合于他的夙愿的。他这些思想上的矛盾,都表现在这首词中。最后三句,也可以认为他有点感激韩侂胄之意。不过,由于韩侂胄这一轻举妄动,在开禧二年,就招来了金兵大举入侵,又造成一次“仓皇北顾”的形势,宁宗皇帝在敌人的威胁下,只好归罪于韩侂胄,杀之以谢罪。后世词人,对这最后三句,也就不敢说辛稼轩当时有感激韩侂胄之意了。
(选自《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四、《永遇乐》简析二则
(一)
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沈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尝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竟,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选自《唐宋词简释》,作者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二)
此词乃稼轩知镇江府时所作。词意乃即景生感,因以寄其忠愤也。起三句,言江山犹昔,而当时之英雄如孙权者,则已不见,言外有无人可御外侮之意。“舞榭”三句,言不但英雄无觅处,即其遗迹亦不可见,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斜阳”三句,暗用刘禹锡吊古诗意,以见与此江山有关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凉之象。“想当年”二句,极写刘裕北伐时之声威,表示仰慕,以见己抗敌情切。“元嘉”三句,言欲恢复中原必须先有准备,否则必致败亡,因举宋文帝故事以见此意。宋文帝欲恢复中原,王玄谟迎合其意,大言可行。文帝因谓侍臣曰:“闻玄谟陈说,令人有封狼居胥意。”次年,即分命王玄谟等率师北伐,卒乃大败。北魏太武帝遂大举南侵,直抵扬州,江南震动。文帝自登建康幕府山观望形势,故曰“草草”,曰“仓皇北顾”。考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韩侂胄定议伐金之时。稼轩以此事准备不足,近于冒昧,与玄谟贪功相同,故举宋元嘉往事而言。稼轩为各州安抚使时,必储粮练兵以为用兵准备,今见韩氏无备而举事,不免忧虑,故于登览山川之际,感慨及之。或谓侂胄北伐之议,稼轩所赞成,观此词知其不然。“四十三年”三句,则由今忆昔,有“美人迟暮”之感。盖四十三年之前率众南归,其时具有大志,思凭国力恢复中原,乃今老矣,登亭远望,山川如故而国事日非,能无感叹!“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而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外族之统治,故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也。末二句,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故以廉颇自比,而言外叹其不如也。
(选自《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作者刘永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