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孝庄皇后太后
李 烨
兴国皇后,孝庄太后,她是一个睿智的女人,翻转于政治的风头浪尖,为大清帝国开辟了盛世伟业。
然而,300多年后的今天,300多年后的我们,如何走进孝庄,如何解读孝庄?我们凭借史料又能引发如何的思考?
崇德八年(1643),当庄妃32岁时,皇太极由于平时太过操劳,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猛然暴发,临终前没有来得及对皇位的继承作任何交待皇位继承成了悬而未决的困难问题,使得当时清庭内外变得混乱和迷茫。
当时的局势严重而凶险,清人的八旗大军虽然横扫关外,东平朝鲜,西抚蒙古,南临山海关,但大明骁将吴三桂的明军还顽强地守卫在山海关,阻挡着清军侵入北京的道路,西北李闯王的大顺军,却正逼年北京,大明朝的江山可能很快就落入大顺军之手,大清军数十年的经营,将转眼落空,而且,一旦大顺军稳定了天下,杀出关来,大清的天下也十分凶险。在这种形势下,豪格与多尔衮如果争夺皇位,很可能两败俱伤,而且也将没有实力与大明、大顺争天下。于是,孝庄想出最好的办法,劝说他们都不要争夺帝位,而另外安排一个他们双方都能接受的人做皇帝。

孝庄说服了多尔衮,并达成了“必要的条件”,又使豪格同意,最终她的儿子福临即位。
在关键的时刻,孝庄皇后处事明确,果断勇敢。她与多尔衮的妥协,建立了两支势力的联盟,消除了皇太极死后的混乱,巩固了皇太极长期奋斗所创建了有利形势,实现了关内立国的梦想。顺治初年的国家管理、军事行动,走上顺利进行的轨道,而年幼的顺治的安全和利益也才得到可靠的保护。
顺治24岁时不幸染上天花而死。孝庄太后又面临着教育辅佐一个六岁皇帝玄烨的任务。一方面,孝庄运用智慧和决心,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解决了一个多年的隐患——排除了吴良辅对教育、培养玄烨成为一个明君圣主的宏大计划和目标的干扰。
在太皇太后的督导下,玄烨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多方面的培养。除了平时饮食起居外,晨昏定省,都要求小皇帝依照礼仪,认真实行外,还特别请了师傅家教导玄烨学习满汉文字,诵读儒家经典,不但读书会背,还要会讲解,一丝不苟,比一般人家的孩子还要刻苦。特别要求小皇帝明白古今圣主明王治国之道,为君之道。告诉他,“得众”才能“得国”,一国之君一定要“宽裕慈人,温良恭敬”,敬畏谨慎,勤政爱民。不但要明白,更要牢牢的记在心,时时刻刻不忘施行。读经读史的同时,还要诵读古来著名的文章诗词,习书练字,也是每日必修之功课。学习文的同时还要习武。孝庄太后经常对他说,满洲起自白山黑水,所依仗的,是尚武精神,是精湛的骑射功夫,要求他不要忘了自家的看门本领。要勤于练武,多读兵书,以达到武能安天下,文能兴太平,成为文韬武略兼备的圣主明君。
我们如何解读孝庄?
她的心首先是“公心”的,然后才是智谋权巧的;首先是考虑到如何治国安邦,考虑到老百姓的,然后才是抓住历史机遇,成全了自己的;与此同时,成就了那份宏愿。
一个人如果没有天下为公的“公心”,将没有能量和智慧承载起国事;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的独特的经历,尤其痛苦的感受,沉淀成的独特的觉悟,也将缺乏内在的驱动力,难以达成宏大的目标。至于如何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非常之事可能要用非常之手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我们来解读孝庄的时候,首先是站在一个国家的历史的角度和立场上,考察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次是站在一个“人”的立场上考察她的处事风范;再次才是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考察她的喜怒哀乐、爱恨愁苦。只有这样才能抓主流而不失大节。
自肯承当,审时度势。当国家处于混乱时,当国家需要她时,她勇于承当,运用智慧,驱邪扶正,力挽狂澜。比如与多尔衮的“合作”;再如排除隐患,力除吴良辅等。当国家相对太平时,她大局为重,甘于“退隐”。她能够把握该退则退,该进则进的原则;有时以退为进,有时以进为退。比如在多尔衮辅政,或康熙执政时,她像“后盾”一下观览全局,随时可以站出来;当遇到天下混乱时,她则自肯承当,力挽狂澜。
关注民生,心系百姓。比如孝庄临终给康熙留下的遗言中依然提及民众,“太宗方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至于一些史料记载,是否另有原因,则当别论。
堪称教育家的楷模。我们不仅领掠到她政治家的风范,同时,她更是一位杰出的大教育家,她亲手用心血培养出一代帝王康熙皇帝,后来政治、军事上的成就非凡。他平定了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民族分裂分子发动的叛乱,巩固了中国的西北部边疆;他与侵略中国北方的和东北大片领土的沙俄的侵略者做出了顽强的斗争,签订了尼不楚条约,逼迫沙俄侵略者退军境外等等。康熙的成就,与孝庄的悉心培养、智慧调教是分不开的。
康熙孝道。孝庄即慈爱康熙,康熙也非常孝顺太皇太后。自康熙十年之后,几乎每年他都要亲自陪侍孝庄太后外出,或者到奉天晋谒祖陵,遥祭长白山天池;或者赴古北口,上五台山避署,极力奉养太皇太后。孝庄生病时,康熙亲侍汤药,不离左右。康熙十六年,孝庄六十五岁时,亲自撰写了篇《大景德福颂》,歌颂和祝福他的老祖母。
责任、义务、承当、反思与智慧,构成孝庄人生的主旋律。这与她的一生:入关初期与西方天主教汤若望往来密切,随后又与喇嘛教和佛教亲近,晚年则潜心禅宗,是密不可分的。孝太后原名,布木布泰,而布木布,大意是“出世之人”,也可以说是喇嘛教中禅修有成者,泰,是人物的意思。从这个名字上也可看出其父科尔沁贝勒桑的见地。正因为孝庄如此“精神底蕴”,其内心世界,丈夫、爱人和儿子难以知晓,唯有康熙皇帝在她的督责、教诲和护持下,屡经危难,终于奠定了大清帝国长治久安的基业后,才深刻体验到这位祖母伟大无私的爱。
我们用心解读孝庄皇后太后,发现和领悟她的大气、承当与智慧所在,直指赅要,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
李 烨
2008年5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