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政权机构非常简单,基本上是从各旗抽人,分管审理案件、登记人户与粮秣、架桥征税、查验兵器、缉拿逃人等事。皇太极即位之初,设立了专门机构,有管理土地、兵器、刑罚、兽科的衙门,以及专管外藩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但依然是传统格局,管理人员也还是从各旗平均抽调。这种政权机构,植根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制,体现八分预政的权力结构,权在八家,所设办理事务的机构也由八家出人共管。“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体制瓦解,与之相匹配的政权机构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汗要集中并行使大权,必须建立一套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
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采纳汉官的建议,设立六部,各部任命一名贝勒总摄,下设承政(相当于尚书)、参政(相当于侍郎)、启心郎(负责监督)等官。承政采取满、蒙、汉复职制。六名掌部贝勒全是小贝勒,而且其中掌户部的德格类、掌礼部的萨哈廉、掌工部的阿巴泰都不是旗主,即使掌吏部的多尔衮、掌兵部的岳托、掌刑部的济尔哈朗也不是以旗主的身份代表本旗出掌部务,而具有中央机构职官的性质。掌部贝勒下的承政并非八旗平均分摊。六部直接对汗负责,不仅办理中央政务,而且处理八旗共同性事务及各旗下的重要事务;只有各部不便单独处理或不能单独决定的重大事项,才交议政诸贝勒大臣讨论,最后由汗裁决。毫无疑问,六部的设立,分割了八旗领主、大臣联合议处日常政务的权力,打破了八分预政的权力结构,迈出了逐步以中央集权官僚政体取代满洲贵族领主共治国政体制的突破性的一步。
此后,又设立“职司谏诤”的都察院,随时稽查诸王、六部及文武官员。还将蒙古衙门改称理藩院。形成六部两院八衙门的建制。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后金废除汗与三大贝勒共同南面受坐的旧制,实行汗“南面独坐”新制。
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应众汉官的一再要求,改办理汗私家文秘事务的文馆(书房)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仿明内阁建制,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人。内三院是汗的中央辅弼机构,其大学士是汗的内臣、秘书班子,在汗的身边,经常奉命向汗提出行政建议,向诸王传达谕旨,或与某部大臣共议该部事务。清入关后,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
六部和内三院相继成立,中央机构改建基本完成,后金汗皇太极登上宝座,当大清皇帝,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请汗称帝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皇太极一再固辞不允。天聪十年四月初五,又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劝进活动。以大贝勒代善为首,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贝勒阿巴泰、阿济格、杜度,超品公杨古利,满洲八固山额真,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马光远,以及外藩蒙古16部49旗贝勒,满、蒙、汉文武各官等,齐集皇宫正门(俗称午门,皇太极登基后正式定名大清门),恭请皇太极称尊号。管吏部和硕贝勒多尔衮手捧满字表文一道,科尔沁部土谢图济农巴达礼手捧蒙古字表文一道,都元帅孔有德手捧汉字表文一道,率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在门前跪呈。表文无非称赞皇太极功高德厚,更得传国玉玺,“受命之符,昭然可见,上合天心,下协舆情”,故敬请上尊号“勿虚众望”。皇太极不再坚辞。
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祭告天地,在礼乐声中登上皇帝宝座,受宽温仁圣皇帝称号,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从下月起即为崇德元年。
四月二十三日,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兄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从弟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弟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弟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子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侄贝勒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弟贝勒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侄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兄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
又分叙外藩蒙古诸贝勒军功。封科尔沁布木布泰堂兄巴达礼为和硕土谢图亲王,布木布泰亲兄乌克善为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固伦额驸额哲(林丹汗之子)为和硕亲王,布木布泰堂叔布塔齐为多罗扎萨克图郡王,布木布泰亲兄满珠习礼为多罗巴图鲁郡王,布木布泰叔祖父孔果尔为扎萨克多罗冰图郡王。这样,布木布泰娘家亲戚都成了和硕亲王或郡王。奈曼等部贝勒也有被封郡王或其他名号的。
次日,叙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军功,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并赏银两,其部下官兵也论功行赏。
从此,大清国,除满洲王、贝勒外,第一次出现蒙古族和汉族的异姓藩王,扩大了专制皇权的阶级基础与经济基础。皇太极于崇政殿大摆酒宴,君臣同贺。
大清皇帝虽然在满文中仍称汗,但与后金汗时代不同。为了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和皇权的不可分割、不可侵犯,皇太极称帝改元后,立即“创立制度,以辨等威”,建立起一套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的繁文缛节,用以体现和维护皇帝的至尊权威,后宫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