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家里看了北京电视台主讲的关于大清皇朝(孝庄皇太后)的生平,所以今天就把她记了下来,以供大家了解孝庄这个伟大的皇太后,也是我最佩服的女性政治家中的其中一位,她不同于别的女政治家,比如说像武则天则天皇帝,慈嬉。(孝庄没有当过皇后,而是皇太后、太皇太后。之所以称为孝庄文皇后,是她死后康熙皇帝给其谥号的简称。)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她的不同于别人的地方,还有一些关于她的民间传说也得到证实,纯属传说谣言.......
孝庄文皇后(以下简称孝庄),蒙名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氏,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的女政治家。清朝初年,她历经四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即位,协助三朝皇帝(皇太极、福临、玄烨)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宏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孝庄名震中华,孝庄之名也因此而美,孝庄其人也因此为后世所景仰。
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即大玉儿),被誉为“清朝兴国太后”,13岁时就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她为了辅佐福临、玄烨两代幼主,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为大清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后代子孙们的尊敬和爱戴。
她从一个风情万种的蒙古小格格,被命运推上了残酷无情的权力巅峰,大清前途的兴衰,因缘际会地掌握在她手中。她始终处在爱情、亲情和权力的旋涡中心,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力挽狂澜,凭借着超乎寻常的智慧与毅力化解了无数危机,最终立幼孙玄烨为帝,年号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盛世基业。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她与多尔衮的关系属被诬蔑
太后下嫁之谜
清东陵在北京的东北方向,距离北京大约120公里,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起,清朝统治者先后在这里修建了九座皇帝、皇后的陵园和五座妃子们的陵墓,分别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及众多的后妃们。
在陵区的周围,一道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人的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给人一种生死不离的印象。然而,惟独昭西陵却建在风水墙的外面。
陵中安葬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庄妃,顺治皇帝的母亲和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四个朝代,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定鼎天下,为清代皇室顶礼尊崇。
孝庄是清东陵所有入葬者中辈分最高的一位。为什么他会被安葬在皇家陵园大门的外面,这里便引出了清宫十朝中的第一件疑案:“太后下嫁”。
后妃陵墓
在野史中,“太后下嫁”说的是在皇太极死后,孝庄文皇后为了辅助年幼的顺治皇帝,又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据说,这次婚礼大典是由礼部等衙门操办,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贺。
出人意外的是,多尔衮死后不久,就被人告发,说他曾经谋篡皇位,遭到了无情的政治清算。
但是孝庄的地位却越来越尊崇,自己也觉得改嫁一事荒唐,对不起前夫皇太极,无颜相见于地下。因此,她不愿死后被送回沈阳,与皇太极合葬,就嘱咐她的孙子康熙,将她葬在东陵。传说把皇太后墓孤孤零零建在风水墙外,就是要罚她给皇家看守门户。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进贡图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于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寨桑采取联姻的手段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给了后金的贵族。年轻聪慧的布木布泰,就成为合适的人选。”
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二月,当年只有13虚岁的布木布泰,在她哥哥吴克善的伴送下来到后金,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33岁的皇太极做侧福晋。十一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公元1634年),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在分封五宫后妃时,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次西宫,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做了皇后,而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最受皇太极恩宠的宸妃生的皇八子夭折了。无巧不成书,两天后庄妃生下了皇九子福临,给悲痛中的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这个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多尔衮的情况: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公元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暴病身亡了。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刹那间朝中就出现了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而且很快形成了以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的针锋相对的两派势力。
这时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各自手握重兵,双方都有很多的拥护者,他们又各自都有顾忌,因为一旦打起来,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亲王和大臣会议上,多尔衮拒绝了拥护者对自己的推举,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多尔衮提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各方认可,从而避免了在明朝灭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与自相残杀。于是,不满六岁的福临于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公元1643年10月8日)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顺治。他的母亲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几个月后,多尔衮抓住时机,一举占领了北京。在顺治元年九月(公元1644年),将两宫皇太后与幼帝福临迎到北京,清朝从此入主中原。
入关后,多尔衮继续分兵南下,节节胜利。同时,他以摄政王的身分总揽朝纲,借鉴明朝的制度,制定清朝各项制度。此时的多尔衮实质上已经成为清王朝的缔造者和统治者。
可惜,骁勇善战的多尔衮并不长寿。在顺治七年十一月(公元1650年),因出塞外打猎而突然发病,于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650年12年31日)病死在喀喇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滦平,年仅39岁。当灵柩回京时,顺治亲率诸王大臣出城恭迎并颁布哀悼诏书,命令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第二年,顺治又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祔太庙。
但是仅过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有人告发他生前曾谋篡帝位,而且话一出口,诸王大臣就纷纷响应,群起攻击。于是,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下令将多尔衮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没收家产,平毁陵墓。多尔衮一下从巅峰跌入谷底。
一百多年以后,乾隆才彻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他称赞多尔衮“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乾隆指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认为多尔衮谋反,纯粹是奸臣的诬陷。
在我们了解了多尔衮的一生的遭遇以后,特别是他身后遭到清算的这件事上,那么有关“太后下嫁”的疑团就不难解开了。
首先,如果太后确实下嫁给多尔衮的话,在多尔衮死后尸骨未寒的情况下,没有人敢出来陷害他。另外,如果多尔衮确实娶孝庄为妻的话,那么他就成了顺治皇帝的继父。顺治这么搞倒搞臭多尔衮,那他就承认自己曾经认贼作父了。
我们在当时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也没有找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再婚是公开的,清朝政府也会给朝鲜颁布诏书。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都会有几批朝鲜使节到北京进贡,他们肯定也会听说这件事。
永福宫顺治出生处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考证和研究,多数人都认为“太后下嫁”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关于“太后下嫁”这个传说,还有一个根据就是多尔衮的称号,叫“皇父摄政王”。有人说如果太后没下嫁,怎么会称为“皇父摄政王”呢。 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在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他被册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到了顺治二年的时候有个御史上奏说:“叔父是皇帝的叔父,不能大家都叫叔父,所以最后经礼部议定,就给他的封号抬高为 “皇叔父摄政王”。到了顺治五年,经过部院大臣的集体讨论,进一步把他的称号抬高为“皇父摄政王”。从此以后,在清朝的公文里头,多尔衮称号都称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是个任性的皇帝,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和规劝儿子。不幸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又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
昭西陵
孝庄并不像电视剧所说的,活到90多岁,而是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病逝的,享年75岁。
孝庄在死前对自己的安葬地也曾有过嘱咐。“太皇太后遗诏”记载,她对康熙说:太宗的山陵奉安已久了,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吧。康熙遵嘱,并将祖母生前所居住的慈宁宫殿拆迁移建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改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她是否真的貌美如花又雄才大略,她究竟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谜团一
是否满蒙第一美女?
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昭信介绍,历史上的孝庄确实非常美丽,但绝对不是当时的满蒙第一美女,最起码她姐姐海兰珠就比她漂亮。史书记载,孝庄在十二三岁左右嫁给皇太极,数年之后她的姐姐海兰珠也被娶入宫中。皇太极对她姐姐非常宠幸,其程度超过了孝庄。不幸的是,海兰珠身体非常不好,很早就去世了,而孝庄则活了75岁,这在中国古代可以称得上是高寿了,也正是如此,她才有时间和精力去辅佐两朝皇帝,并且为清朝的稳定发展和民族融合做了许多大事。
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董建中介绍,《清宫十三朝秘史》、《清史演义》等野史中有记载,孝庄年轻的时候被称为“玉妃”,也就是说她皮肤如玉,貌美如花。虽然野史的记载不完全可信,但孝庄美丽的说法广泛存在。遗憾的是,现存的史料中,只有孝庄中老年时的画像,而这些画像上,已经无法推断她年轻时的相貌了。
记者从董建中先生提供的《清代帝后》画像中看到,晚年的孝庄已经发福,脸形圆方,手持念珠,表情端庄严肃。古代人的审美标准与现代人不同,即使孝庄是当时著名的美女,现代人也未必觉得她有多美丽。而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则是清代历朝皇后中最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鹅蛋脸形,下巴小巧,樱桃小口,双眼皮,大眼睛。
谜团二
为何与姑姐同侍皇太极?
孟昭信和董建中二位都强调,美丽不是帝王选择皇后的惟一标准,清代帝王选择皇后时考虑最多的还是政治利益。孝庄嫁给皇太极,主要是因为当时努尔哈赤想拉拢蒙古族的科尔沁部。当时满族八旗和科尔沁部的通婚相当普遍,皇太极后来的“崇德五宫”全部都是蒙古族人,而科尔沁部就占了三宫,分别是孝庄和她的姑姑、姐姐。
孟昭信介绍,清朝入关之前,这样的婚姻方式对满族来说是合理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女人的地位很低下。孝庄的姑姑在嫁给皇太极后久未生育,如果没有生育,科尔沁部和满族的结盟就不算稳固。于是皇太极就娶了孝庄,怎奈孝庄也没有给他生儿子,皇太极就又娶了她姐姐海兰珠。海兰珠生了一个儿子,却在一岁左右夭折,直到后来孝庄生下了福临(后来的顺治帝),皇太极才欣喜若狂。历史上,三宫蒙古贵妃的关系十分稳固,她们相互依存,共同掌握了后宫。
历史上,孝庄在为顺治皇帝选皇后时,也想让他娶蒙古族人,顺治不从,孝庄为拉拢汉族,转而想让顺治娶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电视剧《孝庄秘史》中也有类似情节。
谜团三
与多尔衮何种关系?
清史上有三大谜团——“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继位”,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涉及了其中的两个,其中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更是该剧最重要的情节。
董建中介绍,孝庄是否与多尔衮成亲,二人到底是何种关系,至今仍是史学界待破的悬案之一,而且是清史三大谜团中最扑朔迷离的一个。满族历史上确实有“收继婚”这种说法。也就是说,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他的后母(生母不可以娶)为妻;兄死后,弟弟可以娶他的嫂子为妻。以此推断,孝庄与多尔衮成亲是有可能的,至于为何成亲史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他个人不同意成亲的说法。
孟昭信认为,二人成亲,甚至有暧昧关系都是不太可能的。孝庄是两朝皇太后,已经是史学上的定论,如果孝庄后来曾下嫁多尔衮,她就变成了王妃,就不再是皇太后的身份了,无权辅佐顺治和康熙两朝皇帝。在清初皇位的争夺中,孝庄和多尔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敌,不大可能出现暧昧关系,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就认识,或者是后来相互倾心,现在都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无法成立。孟教授相信,随着清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三大谜团都将一一破解,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也将大白于天下。
谜团四
孝庄是否雄才大略?
电视剧《孝庄秘史》描述了孝庄皇太后劝降洪承畴,辅佐顺治、康熙二帝治国等情节,历史上的孝庄是否真的有此般才华?
孟昭信认为,历史上的孝庄皇太后确实雄才大略,是堪与唐代武则天媲美的,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政治家,在治国上,要超过清朝另一个皇太后慈禧。孝庄参与国政没有采用垂帘听政的形式,而是直接与朝中大臣打交道。顺治去世前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上是孝庄在主持朝政,顺治去世后,她又设立了四大臣辅政的机制,帮助康熙治理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后来四大臣中的鳌拜专权,引起了一些混乱,但总体的效果不能抹杀。康熙曾说:“全赖圣母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
董建中还介绍,正史记载,顺治六年,郑成功引部下反清复明,顺治皇帝非常害怕,甚至想退回关外,是孝庄皇太后制止了顺治,并主持击退了郑成功。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乱,康熙决意起兵平叛,遭到了朝中多数大臣的反对,孝庄坚决支持康熙,多次拿出宫中金帛和自己的份银犒赏出征将士。康熙十四年,吴三桂南乱未平,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又起兵叛乱,清庭有倾覆之忧。孝庄向康熙力荐顺治时期曾因刑事问题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领兵。当时朝中无兵可用,图海选取数万八旗家奴,在辽西夜袭连营,大破敌军,杀死布尔尼。这些都说明了孝庄的治国才华。孝庄还很节俭,康熙朝力求节约以充裕国库的举动也始于孝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