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与多尔衮关系的三种说法
董建中介绍,史学界中,对于孝庄与多尔衮成亲之说主要有三种解释:
私通之说:孝庄与多尔衮在入关之前就相识,且二人年纪相若。后孝庄被皇太极娶入宫中,但是五宫贵妃中的最末席,皇太极最宠幸的是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孝庄与多尔衮私下就有了暧昧的关系。
报恩之说:皇太极死后,皇位的争夺非常激烈,多尔衮当时权倾朝野,但最终他没有夺取皇位,而是选择了当摄政王,辅佐孝庄的儿子福临(即顺治帝)为帝,孝庄为了报恩,下嫁多尔衮。
保皇之说:多尔衮在清朝入关时立下大功,声威极盛,孝庄的儿子顺治帝幼年继位,根基不稳,多尔衮有夺取皇位之心,为了拉拢多尔衮,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下嫁多尔衮。
孝庄文皇后:历史上鼎鼎有名 故乡无人知晓。
孝庄是一位非凡的蒙古族女性,她13岁进宫,62年间辅佐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皇帝主政,为清初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子康熙这样评价他的祖母:“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太后出身于科尔沁蒙古贵族,史称孝庄太后。最早是孝庄的姑姑嫁给了皇太极,但久未生子,于是她举荐了自己的侄女孝庄也嫁给皇太极。孝庄在一段时间里,也没有生儿子。于是孝庄的亲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这样一来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有姑侄三人嫁给了皇太极,这倒不是怕皇太极没有儿子,而是想通过生下有博尔济吉特血统的接班人,巩固蒙古科尔沁部同满族皇室的关系。皇天不负有心人,孝庄于崇德初年终于生下儿子,这就是福临。其实在三个博尔济吉特后妃中,皇太极最喜欢的是孝庄的姐姐,但她姐姐在崇德六年病死了,而皇太极也于崇德八年病逝,福临继位为皇帝。母以子贵,孝庄由妃而册立为后。在清初历史上,孝庄历经三朝,两辅幼帝,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从利用矛盾,在诸多有资格当皇帝的人中把福临推上皇位,到擒杀鳌拜,支持康熙亲政,她都起了重要作用,稳定了清初的政局。
太后下嫁问题,太后下嫁了没有?一个材料讲,说太后下嫁,讲了八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说他的母后为了保持顺治的皇位被迫下嫁,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顺治的皇位是经过非常复杂激烈斗争才而确定的。
第二说满洲有个习惯,兄死弟娶其嫂这个习惯有,但是这属于推论,不能作为证据,有这种现象,弟弟娶他嫂子的,但你不能证明多尔衮娶了他嫂子。
第三就是多尔衮自称皇父,皇父摄政王,这个是个称呼,尊称,有人说是他自称,有人说别人尊称,不能以称呼确定他身份,大家知道光绪称慈禧太后叫皇阿玛,皇阿玛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就变性了,变成男性了?所以这个也不算为证据。
第四就是蒋良骐写了一部书叫做《东华录》,《东华录》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多尔衮有时候到皇宫内院。这个也不能成为证据,他因公也好,或者其他原因也好,找太后商量事情,进皇宫内院,也不能说明皇太后嫁给他了,嫁给他,他就用不着进皇宫内院了,他住一家了,还用到皇宫内院了,反倒证明没嫁给他。
第五个,有的文章说顺治有谕旨,太后下嫁,我可以郑重地跟大家说,到现在为止,谁也没看到谕旨,没看到就不能说明一条史料证据。
第六,人说有一个下嫁诏,太后下嫁的一个诏书,我可以郑重其事地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明他看到了下嫁诏书,档案里面没有,文献里头也没有。
第七就是说孝庄死了之后,她本来应该到沈阳的北陵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她没有,她葬到清东陵,这一条你不能证明她嫁给多尔衮。因为她事先说过。她说皇太极已经故去很多年了,如果重新把他坟启开的话,就惊动了亡灵,她很长时间和她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生活在一起,这样她最后和他儿子、孙子墓葬在一起,所以孝庄的陵墓放在清东陵,不能证明她下嫁给多尔衮。
第八个证据就是张煌言,(就是)张苍水,他写了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建夷宫词》有四句话: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明确说出来了,是太后下嫁了,这是在我们上面讲的这些材料里头惟一直接说到太后下嫁的,我们对这首《建夷宫词》做一个分析吧,他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啊,这里头没有用后金,也没有用清,“夷”就是夷狄那个“夷”,明显地带有一种民族的偏见。大家还要想,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当时因为他算南明,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是诗词,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最后可以这么说,太后下嫁没下嫁,有下嫁的诏书没有,有人说可能国内毁掉了,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把诏书送到朝鲜,但是朝鲜的书里面《李朝实录》里面没有记载这个事情,我认为皇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情愫可能有,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绝对无,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条过硬的材料证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
(转自CCTV-10名家讲坛5月29日"清十二帝疑案 顺治上"主讲人: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
李自成入京,崇祯已自缢煤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多尔衮率军入关,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定鼎燕京。孝庄的忠心侍婢苏茉尔,担心多尔衮精锐兵力在手,恐将在京称帝,孝庄却相信多尔衮。多尔衮心中确有挣扎,但最后仍信守承诺,迎福临入京即位。孝庄闻听万分欣慰,决心拼死保护自己的儿子、保护大清的前途。
多尔衮对孝庄情深依旧,孝庄却为了大清基业与儿子的未来,对他若即若离,以柔情拴住他称帝的野心。两人彼此相爱渴望,却又彼此暗斗提防!而多尔衮与逐渐长大的顺治也产生了政见上、情绪上的尖锐对立,孝庄夹在两人之间,苦心设谋调停。权力与爱情的煎熬终使多尔衮英年早逝,孝庄虽松了口气,却也无比痛心难过。
顺治感情丰富,天资聪颖,性格固执,具有高度的理想性,亟欲实现自己"满汉一体,共享太平"的治国理念,但却引来了满州亲贵们的激烈对抗,这让孝庄伤透脑筋。而当年与顺治争帝失败的博果尔之母贵太妃,暗中结合对于顺治不满的满蒙亲贵,跟顺治作对甚至密谋废立。顺治与董鄂妃的百死无悔的爱情,造成满蒙亲贵的仇视、博果尔的死亡,也更激化了反派势力的仇恨与行动,但都为孝庄一一化解,而无辜的董鄂妃及其幼子、好友,都成了牺牲品。
顺治对董鄂妃情比金坚。子殇妃死之后,顺治更郁郁终日,了无生趣,并萌生出家为僧的念头,尚来不及实行,便在贵太妃"同归于尽"的心态下,染天花病逝。
孝庄觉得这半生已经太倦了!她的丈夫、情人、爱子,都为情而狂、为情而死。她不懂,人说男子多薄幸,为什么努尔哈赤这脉子孙,却出了三个情痴,又与她关系如此密切。爱情、亲情、权力…的重重纠葛,已经使她心力交瘁了!可是,回首这半生的委屈辛苦,无不是为了大清江山,她必须振作起来,不能万念俱灰,不能功亏一匮!孝庄勉力振作,依汤若望之密议,立顺治之子玄烨为帝,年号康熙。孝庄决心好好抚养这位少年天子成为明君,以弥补她对儿子的遗憾,为大清朝开创盛世!
孝庄在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度过了75年岁月后,却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
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
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