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后裔也住在这里
历史遗迹早已湮没,只留下故事委婉地诉说前世,在会善村,传说温氏家族并非土生土长的本地户。
祁县杨立仁先生著书记载,县东十里,有一村坐落在昭余池畔,取名“昭余村”。前汉宣帝年间,天降陨石跌入昭余池内,很多人入池取宝,均葬身池中,村人视为不祥。
多年后,昭余村迁来一户温姓人家。户主温天阳乃当世高人,精通奇门遁甲之术。一日,温天阳到池边观景,冥想后雇请精壮汉子潜进水中,将一包袱挂在池底陨石上。相传温天阳算出池中石头乃文曲星落下,故将温氏先人骸骨放置于包袱内,挂于文曲星之上以求发达。从此村内温族俊彦辈出、人才济济,“昭余村”也改为“文曲村”。
后汉建武年间,温姓人次房中举入朝被封高官,“文曲村”再改为“温曲村”。
后晋,昭余池水干枯,陨石不翼而飞。后来温氏族人举族迁往溪碧湖畔,即今日会善村。
这一迁,迁出个几百年后的温庭筠来。神奇的是,又过几百年,村里不声不响地迁来罗姓大族,据传皆是罗贯中的后人。温姓、罗姓,此门对彼门敞开,从诗词到小说,文化在这毫不起眼的小地方悄然对接。一个四五千人的村庄,滋养着两位历史名人的后裔。
命运之舟从来都是颠簸
《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况,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数举进士却不中第,真是咄咄怪事。
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年届四十,应举未中,甚至连省试也未能参加。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庄恪太子本人亦不明不白地猝死。温庭筠莫名其妙地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被杀已算万幸,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踌躇满志一脚踏入科场前,便早被勾销在及第红榜之外。
但温庭筠55岁重又应试,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搅扰考场,弄得满城风雨。温庭筠素有“考场救人”的绰号,即在考场“接济”左右考生,因此这次主考沈询视温庭筠为大患,唤温于帘前试之。温怒不可遏,大闹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愚笨考生的忙。自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后,温庭筠心死,不再涉足名场。
时常想,能在森严考场中翻云覆雨进退自如,将监考老爷和巡丁暗哨视如空气,温庭筠肯定身手敏捷,胆识过人。此举固然行为不端,但却令人不得不心生敬佩,同场扶助八人,这般神勇已不是“八面玲珑”所能盛赞了的。事发败露在即,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甚至咆哮堂案,怎一个儒生,原本是狂夫!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弼马瘟”。咸通七年(865年),温庭筠以国子助教身份成为国子监试的主考。二十载沉浮宦海的他似乎仍未参透官场玄机,再度书生意气起来,将考生贡卷张榜明示,大有请群众监督的廉政作风,同时斩断了同僚财路。温庭筠满期望借此举换来掌声一片,未曾料到,口水大阵夹杂拳脚枪棒狗血暗器齐齐袭来,温躲闪不及,只落得伤痕累累。更有甚者,宰相杨收暗下杀招,将温贬为方城尉。
人心险恶,朝堂如同江湖好勇斗狠,招招紧攻要害,怎容一残年之人见招拆招。温庭筠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在这年冬抑郁而死。
同逢贬官,范仲淹激扬洞庭湖,苏轼赤壁怀古,人倒越活越精神,气血两旺起来,但温庭筠不行。书生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