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 宣传信息窗 2008-09-29 来源: 大百科全书等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曾屡试进士不第,约在48岁才获授隋县尉,其后,曾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国子助教。他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即告完篇,人称“温八叉”、“温八吟”,又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为侧艳之词。但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五、七言古诗师法李贺,或寄吊古兴亡之慨,或写边塞荒寒之最,或述田家务农之劳苦,辞藻瑰丽,而颇含悲凉之意;近体诗反映现实面更广泛,涉及羁旅行役、友朋寄赠、身世感慨、咏史咏物等多方面内容,不时发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浩叹。名句如《过陈琳墓》中的“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利州南渡》中的“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等,向来传诵人口;《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曾为欧阳修所欣赏(《六一诗话》)。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深受五代后蜀词人推崇,赵崇祚编《花间集》把他的词列于首位,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温词风格以秾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和韦庄词的疏淡明秀,时寓身世之感,李珣的质朴自然,多状写南国风光、水乡情调,可谓鼎足而三。温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曲包,代表作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于写景、述事中含蕴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和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所影响。但温词中也有直写内心活动的,如〔南歌子〕七首,词论家认为“以直快见长”、“源出古乐府”,敦煌民间词中也有此类风格,表现出其艺术特色的另一面。
温庭筠诗今存310余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
研究著作:
1、《温庭筠论略》 梁克隆 北京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