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冥冥:昏暗的样子。海门:指长江入海口。浦:指浦口。含滋:湿润。带着水气。散丝:形容泪下如雨。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近处船帆沾雨沉重,苍茫暮色中的归鸟飞去迟迟。远处天色昏冥望不见海门,浦树含烟一片迷茫。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互相映衬。末联用一“比”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体,离别之情与暮雨之景相比拟,恰到好处。作者分题赋诗,能够做到不流于斧凿,写景抒情皆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足见其大家风范。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唐书淮南东道,在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俗名上马河,在滁州城西。怜:爱。幽草:背阴处生长的草。黄鹂:黄莺。深树:茂密幽深的树林。春潮:二、三月间河水暴涨,称为春潮,俗称桃花汛。野渡:郊野的渡口。
这首诗是德宗建中二年(781),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诗人紧紧围绕“西涧”之“涧”,突出“无人”这一情景,为我们徐徐展示出一幅荒山野渡的画卷: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雨急,一叶孤舟,横卧岸边,悠然自得,与大自然浑成一体。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形象丰富优美,形成一幅意境淡雅的风景画,旧注以为此诗有政治寄托,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
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眇:通“渺”,辽远。 这首诗同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里。在白天登楼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迢之感,何况是沉沉的黑夜,故园更不知在遥远的何方了。独坐高斋的游子听着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得空寂。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时,又传来声声雁叫,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思乡而难以入睡的诗人愁思万千,更不能入眠了。全诗无一字写客居他乡之愁,满腹愁绪却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诗中的秋声秋意,使读者隐约感到“归思”,“闻雁”背后时代乱离的阴影,蕴含着诗人对社会的感受。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