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有两首诗,一是《山耕叟》:“萧萧垂白发,默默讴知情。独放寒林烧,多寻虎迹行。暮归何处宿,来此空山耕。”滁州西山的旷野,白发稀疏的老农,踏着猛虎野兽行走的荒僻野径,烧荒为肥,斩荆为田,晚间还不知归于何处。其景叫人惆怅,其情让人怆然,诗人亲农悯农的感情跃于纸上。二是《观田家》:“微雨众卉深,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尤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西涧之滨的农家,每年从惊蛰开始,就投入了田野劳作,但到年终岁暮,储谷的仓和储米的廪,都是空空的,只有官府派遣的无偿劳动,还没有做完。诗人对农人的境遇深表同情,“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他责备自己,不事耕作,却要靠农民来养活。
诗人的这种为官心理,在另一首《寄李儋元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傀俸钱。”他当时患病滁州,常想弃官归隐,但看到滁州百姓,饥寒交迫,颠沛流离,觉得拿了俸禄,而未尽到职责,深感愧悔和不安。毛泽东说:“从平易见精神,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邑有流亡傀俸钱’,寥寥七字,写出了古代清官的胸怀,写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上述诗篇,是诗人韦应物在滁州时作,集中表现了他对滁州百姓的关注之情。韦应物,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建中四年(783)秋,任滁州刺史。他热爱滁州,为官清廉,克己勤政,体恤民情。他的人品官品,在关爱滁州百姓时得到了突现,他的诗情诗境也在滁州山水中得到了升华。他治滁第二年(784)即被罢了刺史,调任江州。但家境贫困,无力搬迁,上表要求在滁州留居。获准后,便搬出州衙,寄寓西涧,结茅为庐,过着“听松南岩寺,见月西涧泉”的闲居生活。贞元元年(785)秋,他才依依不舍地去江州赴任,他对滁州山水黎民存有无限的依恋。李肇《国史補》云:“应物性行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风韵。”在滁州期间,他写出《滁州西涧》那首名闻遐迩的经典诗篇,还留下了《西涧种柳》、《滁州西斋》、《西涧即事示卢陟》、《乘月过西涧渡》、《重九登滁州城楼怀旧》、《游琅琊山寺》、《同元锡题琅琊寺》、《秋景诣琅琊精舍》、《游西山》、《再游西山》等许多诗篇,讴歌滁州山水田园。他在滁州和僧道墨客来往甚切,常作诗唱和,凭诗寄情。他的名诗《寄全椒山中道士》也在此间所作。这些诗篇,都凝聚着他对滁州的厚爱。
韦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诗史》称,他的五言古体与刘长卿的五言近体,是中唐诗二绝。白居易有韦苏州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的评语,苏轼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言诗”的赞言,韦应物自己说“慕陶真可庶”“尝爱陶彭泽”,是陶渊明的崇拜者。安史之乱的渔阳鼙鼓,没有惊破他的怀古幽情,他的诗一直寄浓鲜于简淡之中。他在滁州作诗甚多,在《韦苏州集》中光彩四溢。《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被誉为千古绝唱,《山耕叟》、《观田家》、《寄李儋元锡》等也被视为经典,几乎都载入了所有唐诗选本。滁州三年对韦应物特别重要,是他诗境诗情发展的高峰。滁州因韦应物的深爱,因他的诗作,而感到骄傲和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