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构成的是一片萧疏淡远的自然之象,诗人如此用笔,颇有“一片神行”之感。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剔除了尘世烦扰而无所奢求的悠闲和宁静。
诗人长期于宦海浮沉,早就厌倦那繁华嚣尘的送往迎来,应答酬唱,他祈求的是一种未被污浊浸染的清明,期待的是自然的风雨给予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
诗人将自己的这份情感,巧妙地隐藏在笔下的物景背后,触之不能及,品之却极有味。且这种情感不仅从一景一物中闪现,而是弥漫于全诗的字里行间,使诗也就拥有了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
居幽自得 处变不惊 韦应物<<滁州西涧>>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滁州西涧在今安徽滁县城的西边,俗名上马河。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恬淡自然,情景交融,令人一见难忘。
该诗虽然只是写景,但是景中有人(船夫),诗中有人(诗人)。船夫与诗人在该诗中可以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一点必须首先明确,否则,直接影响到对全诗的理解和欣赏。
第一名写船夫斜依船头,见涧边幽草自在生长,忽生一番喜爱之心。"怜"是喜爱的意思,不可作怜悯理解。一个"独"字,一个"幽"字,见出船夫孤独寂寞之情,但是,他仍然抱着对生活的热爱,以欣赏的眼光观看着周围的一切。
第二句写黄鹂自由歌唱,自得其乐。"山花红紫树高低,百啭千声随意移"。不为世情所困所扰,唱的是自己的歌,不象那笼中的鹦鹉,要看别人脸色,学别人的腔调。船夫听着黄鹂鸟的鸣叫,别有会心。有人认为这前两句含有"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意,则不免有胶柱鼓瑟之嫌了。
第三句写风雨骤来,春潮上涨。这滁州西涧,虽然远离尘世的纷扰,却又不能不受大环境的影响。一个"急"字见出风雨给原本幽静的西涧带来紧张的空气,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该如何应对呢?
第四句写船夫在无人渡河之时,任由舟儿自横。风雨骤来,春潮上涨,船夫却并未惊慌失措,弃船而走,而是悠然地任舟自横。在他的心目中仿佛"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船夫处变不惊,悠然自得的襟怀。从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窥见一些诗人身处政治急流中的思想情怀?
"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宋代诗人寇准曾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显然是出自韦诗。另外,后人还流传好多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作画的故事,足见此句影响之深远。不过,对于其中的"无人"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空无一人。如<<唐诗鉴赏辞典>>上说":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无其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另一种认为有行人而无船夫。如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上说,该诗"反映了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解都欠妥帖。据卢润祥<<俞平伯论画>>言,俞先生十分赞赏宋人画院中的那位画"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师,认为只有他真正画出了"无人"的意境:画一船夫在船尾打瞌睡,其船自横","仅言无人唤渡而舟自容与,未必并舟子亦不见踪影也"。(俞平伯语)虽然作为画题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已具有了自己独立的意义,虽然俞先生此语并不是针对<<滁州西涧>>而发的,但是此画以此诗句为题,对理解原诗还是极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性的。笔者认为,若言空无一人,则"独怜"便无处生根,虽然可以说是诗人,其实,诗人与船夫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形象,本难严格分别;若言有"行人",则待渡的行人哪有闲情去"独怜幽草",更何况是在"春潮带雨晚来急"的环境中。其实,诗中的"无人"是站在船夫的角度说的,指没有行人,并非连船夫也没有。
综合全诗来看,前两句写船夫独居幽境,怡然自得;后两句写风雨骤来,船夫却能处变不惊。这不正是诗人韦应物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吗?诗人见滁州西涧,触景生情,神与物游,书而成诗,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意味深长,遂成名篇。千载之下,读诗会心,方可谓知音,若仅作一般山水诗看则浅矣。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