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水依依
[摘要]:宋之问是初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因诗史地位重要及品行不端而备受人争议。本文通过回顾宋之问的生平和为人情况,诗歌和艺术特色,及其诗歌贡献和社会影响,否定了他的为人,肯定了他的诗歌成就,从而让世人能更全面地了解他。
[关键词]:宋之问诗歌社会影响 引言
在《全唐诗》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差不多同样的一首诗歌,竟然会出自不同人的笔下。在初唐诗人刘希夷名下,收录了一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诗人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
古今历来说法大都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为了其外甥刘希夷笔下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诗,而将刘希夷杀害,并将其诗据为己有。这么一个“夺诗命案”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讹传,而宋之问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的诗歌和社会影响为什么会备受人争议?他果真如世人所说的是个为人卑鄙的小人吗? 一、宋之问的生平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宋之问集》传世。
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宋之问,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最大的遗产可能就是继承了父亲身上世称“三绝”之一的“富文辞”,少年时便展露其文学天赋,因“夺袍赠宋”事件而名声大噪。上元二年(675)宋之问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
宋之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然而对仕途过度的渴望、对功名利禄的过分沉溺,使他早早断送其美好的前程。为了得到武后的宠幸,已经30多岁的宋之问毛遂自荐要进宫给武后当“面首”,并作诗一首表达其一片忠心,然而武后“但恨有口过耳”,嫌他有口臭。遭到武后拒绝后,宋之问退而求其次,谄媚于武后侍臣张易之,还厚着老脸为张易之提尿壶。宋之问甚至为了自身的功名利禄,而出卖对自己有恩的朋友,致使朋友招到杀身之祸。
纵观宋之问一生,除在陆浑山庄、蓝田山庄有过闲适自在的生活外,绝大部分时间则奔波于仕途,浮沉在宦海之中,或为宫廷文学侍臣,或沦为罪犯囚徒,终因狡险盈恶,諂事权贵,为士林不耻。故本传谓“深为义士所讥”(《旧唐书》),“天下丑其行”(《新唐书》)。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二、诗歌及其艺术特色
宋之问诗歌大体可分为前后期两类。前期是点缀生平,歌颂皇帝的“应制诗”,后期是写他个人仕途生涯和流放的作品。
早期的宋之问是武则天宫中极受宠信的宫廷诗人,他的诗歌也因此成为了宫廷诗。宫廷诗,顾名思义就是描写宫廷生活或与宫廷有关的诗歌作品。这一类宫廷应制诗不仅典雅精工,且构思精巧,气象恢宏。但这一类的诗歌没有什么思想内容,大多写的是媚附讨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等等。但宋之问在应制诗上取得的艺术成就确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宋之问的应制诗很好地体现了五言律诗的构思精巧、高度凝炼的特点,也为后期的诗歌创新做好了铺垫。
其一,声律精密,属对工整。
宋之问的应制诗中声律均能合乎近体诗的要求,属对工整,而且通过炼字炼句有力地提高了对仗的概括力和句意的容量。宋应制诗创作表现了他对律诗定式的完全性的掌握与运用,使得宋成为律诗完全定型及至精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其二,构思精巧,想象丰富。
其内在的艺术修养及自由灵活的创作个性,使得这类作品大多摆脱了早期宫廷诗的矫饰堆垛、虚浮靡弱之弊,突破齐梁体的束缚,在丰富的想象力与敏锐的感受力的运用之中构思造境,形成清新流畅的表现风格。
其三,置身廷外,情入景中。
宋之问大多数应制诗常置身于歌舞宴会之外,将眼前景加以无限的延伸,将心中闲逸潇洒、淡薄澄澈之情注入景中,形成一种舒缓灵动的田园风光。例如宋之问的《夏日仙萼亭应制》。
后期因宫廷斗争而被牵连两度遭贬,在抒写去国怀乡、流放落魄的生活感受中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意境开阔,感情真切,使初唐诗柔弱的诗风有了根本的改观。开盛唐诗吟咏性情之作的先风 宋之问后期诗歌主要是怀乡诗、送别诗和山水诗。主要创作在被贬谪时期,随着与社会的接触,生活的历练,使他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宋之问这个时候的诗歌已逐渐褪去艳丽轻靡,充满了真情实感。
他把宽广的社会生活、人生感受摄入自己的创作视野,以此来抒情言志,从而突破了应制诗的束缚。流放岭南,贬为罪臣,诗人情感上不断地遭受着思乡的折磨,所以怀乡诗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主题。著名的诗篇有《度大庾岭》、《题大庾岭北驿》、《晚泊湘江》、《入泷州江》等诗。这些诗歌呈现出了全新的诗歌风格,不仅把宫廷诗的追求词藻之美引向自然流利的方向,而且由宫廷诗抒写宫廷生活转向广泛的社会题材,使初唐诗柔弱的诗风有了根本的改观。尤其是这首《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