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赏析
|
阳月(阳月:阴历十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已:停止),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瘴:山川湿热蒸郁之气)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陇头:田中高处)梅。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逐钦州,途经大庾岭,寄宿于北驿,预备次日渡岭。而面临此崇山峻岭,心有所感,遂题诗于驿壁,以泄情懑。 大庾岭为入粤必经之地,岭南自古为蛮荒之区,唐代尚未完全开发,人多视为畏途,迁客至此,犹如隔世,南方蛮烟瘴气,鴃(jué)舌鸟语,白不同于中原之文明,诗人明朝即将越岭,对于前程之陌生,充满着怀疑和不安,回顾北方之故园,不胜眷恋与期待,然而现实终不可逭(huàn),徒然增添痛苦而已。 此诗从季节下手,所谓“十月小阳春”,十月虽属初冬时节,气候尚称和暖,故有阳月之称,庾岭位近亚热带,大气也较同月份的北方和暖,因此诗人以“阳月”指称十月,不止足套用典故而已,也为了“阳月”能予人特殊的温煦之感。就在这个月份里,诗人出现在庾岭之前,面对异地的风土人情,令人不禁睁大眼睛,恣意浏览,细细品味。这时南归的雁子,阵阵飞来,映入诗人眼帘之中,心中激起一股悲哀,”雁子呵,你可是伴我南行么?”正感同病相怜的当儿,蓦地,一个古老的传说闪在脑际:“南飞的雁子到此就会回头。”显然的卤就是雁儿南飞的尽头,而诗人此行的尽头,却在岭外遥远处,无限愁绪,齐涌心头。相传衡阳有回雁峰,每年雁子至此则回,绝不过岭。诗人的传闻根据于此,只不过将地名更易,本来使用典故,贵在能将情意完全表达,至于名物考证,尚在其次,诗人才学博洽,不至误记。 【注解】: 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 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韵译】: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评析】: 全诗写贬谪岭南的伤感,于旅途中抒发情怀。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再写岭南境恶,更衬怀乡情切。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暗祈能见到红梅采寄亲眷,以表衷情。诗旨在写“愁”,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柔婉动人。(qiang) 这首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诗人以情布景,以景衬情,虽未着一“愁”字,却将内心的无限愁绪,抒写得缠绵凄恻,扣人心弦。 诗的首联是诗人登上大庾岭的所见。此时的宋之问已由宫廷侍臣变为天涯逐客,将由软红佳丽之地到瘴疠炎蒸之乡饱受岁月的煎熬。只身前往蛮荒之地,家隔千山万水,归家之期遥遥无望,前途祸福难料。瞻前顾后,忆往思来,怎不百感交集,涕泪交加? 正在犹豫不前、眷顾家国之时,南飞的大雁更是触动他满腹的愁思,因此诗的开篇就为全诗奠下了凄凉的基调。 颔联是诗人登上大庾岭的所感。大雁南飞,飞到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了,而诗人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大雁都不飞去的地方去。大雁的南飞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而诗人却要继续南行,何年何月才能重返故乡,与亲人团聚,自己根本无从知道,怎不令人愁肠百结?此联由雁及人,用对比手法,将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真切感人。 颈联描写了诗人眼前的景象。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雾气弥漫,林间瘴气缭绕,暮色渐浓,周围的一切越发显得荒凉,这景象给诗人受伤的心口,再添上一段忧伤。此联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将自己悲苦的心境烘托得更加深切。同里又以景衬情,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衬托了自己内心的迷离惝恍,使抒情色彩更进一层。 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诗人在心中暗暗祈祷:“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是该可以见到的!自己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乡的亲人啊!句中的“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推向巅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宋之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赏析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谈宋之问及《渡汉江》 |
下一篇文章: 《行书宋之问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