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S >> song >> 宋之问 >> 正文

 

谈宋之问及《渡汉江》

宋之问及《渡汉江》
    前 言
    宋之问《渡汉江》诗如下: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被收入在很多诗集之中,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傅德岷、卢晋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张志兴译注的《绝句精选》和杨鸿儒编著的《唐代绝句评译》等。
    他们共同的看法是:宋之问此诗的前两句追叙他贬居岭南的情况。宋之问被流放到蛮荒岭南,家中音讯断绝,就这样孤寂、苦闷地在贬所度过了冬天和春天。
    此诗的后两句他们也都这样理解:宋之问临到家乡了(其实离他家乡还很远),心里反而“情更怯”了。为什么呢?他们说:“按照常情,后两句应似乎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他担心家乡的亲人们是否依然健在?有没有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不敢问来人”也符合他从贬所逃回的特殊处境。“透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地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种种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唐诗鉴赏辞典》P34-35)
    “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他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唐宋诗词鉴赏辞典》(P6-7)
    “人们爱杜甫《述怀》中的诗词‘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表现,而他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唐诗鉴赏辞典》(P34-35)。
    我经过仔细思考后,对宋之问此诗的后两句持有不同看法。我在下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 宋之问其人
    宋之问生于初唐公元656年,死于公元712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又一说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8年)进士。武后时,官尚书监丞。他投靠武后面首张易之,成为宫廷侍臣。张易之失宠,后被杀,他被连累,贬为当时属蛮方的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逃回洛阳,藏于张仲之家中。不久,又设法巴结武三思,被起用为鸿胪丞。唐中宗时,增设修文馆学士,他与杜审言、沈佺期等人同时入选。后宋之问主持科举考试,受贿犯罪,贬为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睿宗即位后,又把他流放到钦州(今广东钦县),不久,便下旨赐死于贬所,死时年57岁。
   
    二、 宋之问的《渡汉江》
    宋之问写《渡汉江》时,是在他被贬至岭南泷州,私自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但是,这与李白等人的“遇赦”返回不同。他是 “逃犯”,按法来说,是罪加一等的。因此,他不敢回家,只好逃到洛阳张仲之家中躲藏起来。我们试分析宋之问途经汉江,写“渡汉江”时的心境:
    宋之问想家人、想家乡,这是客居在外的人之常情;但是,他少年时才华扬溢,这时落魄到成为见不得人的“逃犯”,有家不敢回。而且,音书断绝,家乡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家乡人对自己被贬的看法究竟如何?他们原谅他吗?同情他吗?他们对他这次逃离贬所的行为赞成吗?他们会不会受到他的牵连呢?许许多多的疑团都会涌现在宋之问的脑海里,最后,他只能叹一声气:音书断绝,情况不了解,要是家乡人不同情自己,怎么办?思考之后,还是不回家为好,见了家乡人,也许可能会被人羞耻呵!这是宋之问与常人不同之处。常人回家,满怀高兴,急欲与家人团聚;而宋之问却是“逃犯”,忧心忡忡。于是,他没有回家,逃到张仲之家里躲藏去了。我有古风一首:
    宋之问渡江,心里恐惶惶;
    怕被人认出,抓回苦难当。
    因此,宋之问诗中的“情更怯”,是因为怕见到家乡人,怕家乡人了解真相后,对自己不同情,怕产生其他枝节。因此,越靠近家乡,见到家乡人的机会就越多,也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了,纵使见到家乡来的人,也只好远远地躲开了。这才是宋之问心情的自然流露和内心的担忧。
    “诗是心灵的窗口,诗是情感的心声”。不管诗人如何掩饰,总是会从他所写的诗中泄露出来的。宋之问的后两句,不是曲笔。所以,宋之问的这首诗,并不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的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就会被路上所遇到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刻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里矛盾发展的必然。”(《唐诗鉴赏辞典》P35)
    这种分析不是建筑在宋之问当时的心理分析上,而是认为宋之问的创作技巧高超,因此,宋之问能撇开常情,从“情更切”跃升到“情更怯”,从“急欲问”升华到“不敢问”,从而认为这正是宋之问高超的曲笔。因此,有人便认为他与杜甫尽管“性质很不相同的情感”,有时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现。这一观点是与“诗言情,诗言志”的论点背道而驰的。
    作为诗人的第一要素是人品,人品不好的诗人不可能创作出对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宋之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谈宋之问及《渡汉江》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