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口口相传的历史,有三四百岁的城门洞,清朝搭建的戏台……只是,关于唐朝的回忆,他也只能说出三个字:郭子仪,而不是宋之问。
这似乎是一个难言的结局,故乡的后人们对唐朝的记忆,仅仅是遗憾地说郭子仪不是我们这里人,而不是兴奋地说出,我们曾经有一位举国闻名的大诗人,这个诗人曾经写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佳句。
其实,一个诗人能够对历史产生多少实质影响,本身就值得怀疑。即使李白、杜甫,之所以传世,更多是他们文章之外戏弄权贵如高力士时的狷狂,文章之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而宋之问恰恰却缺少了这些,他再有才华,也只是个遣词弄句的小文人。即使坏起来,也少了些奸雄枭雄的胆气与谋略,仅仅是个依附权贵希冀被赏赐残羹冷炙的小人———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都没有他的份。
所以,这个人,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吧,他的故事不再流传,他的坟墓已经夷平,没有人成立什么宋之问研究会,也没有人为他假造什么故址,甚至没有人为他树立一块简简单单的故里碑,这个天才而又卑微的文人,终于彻彻底底地消失了,想起狄青,神道碑依然竖立,想起郭子仪,纪念堂正在修缮———他们却谈不上真正的汾阳人———两相比较,真是云泥之别。
但这却怪不得汾阳人,谁不想自己的故乡有彪炳史册的人,谁又愿意为这样的小文人劳神费力呢?这是汾阳人的选择,毋宁说是历史的选择。历史虽然无言,但大浪淘沙,取舍间,让人感叹唏嘘。 ■ 摘自《山西晚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