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悲剧英雄项羽。
司马迁“项羽故事”的余波
因为司马迁写项羽写得如此精彩,才有了国乐的《十面埋伏》,有了戏剧的《霸王别姬》。在中国唐宋以及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对于项羽,也有很多的歌咏与赞叹。譬如唐朝的著名咏史诗人杜牧,到乌江的项羽庙,写了一首著名的怀古诗:“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宋朝的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词,有这样的一句话:“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英雄骨朽。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摸鱼儿》)
宋朝的女诗人李清照,也写了一首咏叹项王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中国近代最有名的有关项羽的诗,应该是毛泽东诗中的名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的意思是说,要乘胜追击国民党,务求“解放全国”。不可以像项羽一样,心慈手软,纵虎归山。
至于有没有什么诗文是在赞叹刘邦的呢?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司马迁写悲剧英雄李广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有一个传记,是《李将军列传》,说的是边塞名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李广是个悲剧英雄,最后以自杀结束生命。李广的悲剧,延续到他的第三代,李陵。李陵的变故又直接导致了司马迁的悲剧。
司马迁与李陵认识,交往不多。司马迁爱才,对李广的才气非常的敬仰,对于李广的悲剧非常的同情。偏偏李陵“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有祖父李广之风。所以,一旦李陵有难,司马迁挺身而出,触怒了霸道的汉武帝刘彻。司马迁爱才的情感因素,加上仗义执言的个性,决定了他的悲剧与命运。
李广的故事,似乎只有在《史记》中找得到。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司马迁写李广,李广的故事就不会流传下来了。
司马迁写的李广故事,成了很多后人文学作品的题材。有些人评论唐诗说,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出塞〉诗。诗的内容,就是缅怀司马迁笔下的大汉“飞将军”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王昌龄感叹边塞不宁,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象中,如果“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也就不至于万里长征人未还了。
司马迁在小时候,见过李广,他的印象是李广“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名震一时的飞将军,看来竟然是个很乡土的人,口才不好。但是,李广虽然粗土、不善言辞,司马迁给他的评价却是非常的高。司马迁说: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死的时候,不管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感到深沉的悲哀。我想是因为他为人忠实有诚信。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都不说话,凭着自己的魅力,吸引了人来人往,最终桃李树下,因为人气的聚集,也会形成路径的。
有趣的是,一直到今天的日本东京与大阪,都还各有一所“成蹊大学”。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晋三,就是成蹊大学的毕业生。日本成蹊大学的名称,就是来自于司马迁对李广的评赞。
司马迁虽然在小时候见过李广,但是与李家三代,并无深交。他为了没有深交的李陵,受到极其不堪的羞辱。司马迁有才华、有个性、有感情;甚至在感情的驱使之下,会不计后果,做出冲动的事情。司马迁所讴歌、所赞赏的人,像项羽与李广,其实也都跟他一样,有才华、有个性、有感情;也会因为感情而做出冲动的事情。这样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们悲剧英雄的宿命。
司马迁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用什么样的笔触,来描写什么样的人物。似乎也决定了,他写什么样的人物,会投入多大程度的感情。
所以,很多人评价司马迁,不是一个“纯正”、“理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历史学家;或者说,是一个写历史故事的浪漫文学家。
司马迁爱才,他喜欢有才气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