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草案,是由鲍罗廷、瞿秋白、汪精卫、胡汉民等草拟的。宣言草案先后在上海、
广州进行了讨论。参加上海讨论的有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瞿秋白以及蒋介石等。在广州,鲍罗廷、
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和瞿秋白进行了长达十五个小时的讨论。瞿秋白并将用俄文起草的宣言草案译为
中文,提交宣言草案小组进行审定。在广州期间,瞿秋白应青年团广东区委和广州地委的邀请,向青年团
骨干分子作了题为《三民主义》的报告,阐述新三民主义学说,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实现国共合作、进行
国民革命的思想。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和李大钊、谭平山、林伯渠、毛泽
东、张国焘等共产党人一道出席了大会,促成了大会的成功。大会通过的宣言,孙中山深感满意。他说:
“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担负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①宣言规定的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虽然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最高纲领等方面不同,但它和中国共产党在民
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在基本上是相符的,因此,新三民主义就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经过改组后的
国民党开始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反帝反封建的
新三民主义就成为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 ①《国父年谱》下册,第1058页。
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按国民党当时情况,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
委员同样负实际责任。瞿秋白经常奔波于广州上海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因此,有人说他主持了
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不管部”。 1924年7月11日,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即中央政治会议),以辅助孙中
山应付时局,规划政治方针。孙中山自任主席,委员有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瞿秋白(原为谭平山,
7月16日谭即辞职,由瞿递补)、邵元冲、伍朝枢,聘鲍罗廷为高等顾问。瞿秋白先后出席了中央政治委
员会的多次会议。8月6日,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孙中山、胡汉民、瞿秋白、邵元冲、伍朝枢
及鲍罗廷出席。会议决定设立统一训练处,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滇军干部学校、陆军部讲武堂
,西江陆海军讲武堂、警卫军学兵营及航空局,统归训练处管理。训练处由孙中山任主席,委员有杨希闵
、许崇智、蒋介石、宋子文、程潜及鲍罗廷。9月3日,举行第七次会议,讨论北伐问题,孙中山、瞿秋白
、伍朝枢及鲍罗廷出席。议决:(一)发表北伐宣言,大本营移驻韶关;(二)韶关大本营特设政治训练
团;(三)9月7日国民运动大会宣传宗旨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本日为反帝运动周的开始。9
月10日,举行第八次会议,继续讨论北伐问题,除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瞿秋白、伍朝枢、鲍罗廷外
,还有宋子文、王法勤、丁惟汾、白云梯出席。此次北伐,起始于9月3日爆发的江浙战争(直系的江苏军
阀齐燮元与皖系的浙江军阀卢永祥开战),奉系军阀张作霖准备入关,同皖系军阀段祺瑞相勾结,企图共
同推翻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统治。孙中山因与皖段、奉张两系有反直联盟的关系,加上广东商团阴谋
发动叛乱,准备推翻广东革命政权,广州形势危急,希望向广东以外谋求出路,于是决定北伐,并亲率北
伐部队离开广州,移驻韶关。后来,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党人的正确主张,回师弭平商团叛乱,初步稳定了
广东的局势。 这一时期,瞿秋白除在广州参加中央政治委员会外,还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
部的指导工作,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和撰稿工作。他为《民国日报》写了《中国解
放运动之公敌》、《五一节之四十年》、《反帝国主义运动与国民党》等文,号召中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