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北伐观
在全国革命运动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内的机会主义错误,也随之逐渐发生,并且在实际工作
中开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925年12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各地选举的大会代表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占居
优势。但是中共中央负责人陈独秀等在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支持下,反对党内一部分同志关于打击右派
、孤立中派、扩大左派的方针,竟在上海与国民党右派孙科、叶楚伧、邵元冲谈判,应允在国民党二大中
央委员会成员选举中,共产党员不得超过三分之一等无理条件,致使国民党二大后逐渐形成右派势大、左
派孤立的形势。蒋介石在二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又任命他为国民革命军总监(相当于总司令)。
不久,蒋介石发动“三二○”事变,打击共产党人,排挤汪精卫的势力,中共中央和苏联顾问继续采取退
让方针,使蒋介石实现了部分篡权阴谋。两个月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整理党务
案》,并被通过,致使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职务的共产党员在会后全部离职。蒋介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
织部长(陈果夫代理)、军人部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二中全会新设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一职,
原定由蒋介石担任,后由张静江代理,谭延闿代理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实际上党政军大权
,都掌握在蒋介石一人之手。蒋介石自谓,“三二○”事变和《整理党务案》,是国共两党力量消长的分
水岭,说的一点不差。 中共中央负责人陈独秀,在北伐战争这一重大决策上的机会主义错误,其影响更为恶劣。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确定了北伐的方针。如前述,中共中央召开特别会议,确定党在当前的政治
任务是从各方面准备和推动出师北伐,以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当时,奉系军阀张作
霖,拥兵二十五万人,控制东三省、津浦路北段,以及京、津地区;直系军阀吴佩孚拥兵二十万人,经营
湖北、湖南、河南、陕西东部和河北中部、南部;另一直系军阀孙传芳拥兵二十万人,盘踞在江苏、安徽
、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在北方,吴佩孚与张作霖合兵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南方,吴佩孚
军计划出湖南,联合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福建各省小军阀,准备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这时湖南爆
发了所谓赵(恒惕,湖南省长)、唐(生智,赵部师长)之争。唐倾向于湖南人民的驱赵运动,于革命有
利。1926年4月,吴佩孚派军入湖南,援助赵部叶开鑫师打唐生智,实行所谓南伐。5月,唐生智放弃长沙
,退守衡阳,向广东请援。广东国民政府派遣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个旅分路增援。6
月初叶挺所部占攸县、迫衡阳,叶开鑫部溃撤,双方对峙于湖南中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布北伐宣
言。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第四、七、八三个军陆续向湖南前线集中。 就在此时,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写成《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赫然刊登在第二天出版
的《向导》上。文中,陈独秀对已经开始的北伐战争妄加评论,他说:北伐战争“不能代表中国民族革命
之全部意义”,“所谓革命军事行动的北伐,现在尚未成问题;……革命的北伐时期尚未成熟”。“现时
国民政府的职任,已经不是北伐而是‘防御战争’,广东民众的口号,也已经不是北伐而是‘防御战争’
,全国民众的口号,也已经不是响应北伐而是‘拥护革命根据地广东’!”①中央总书记的言论,完全违
背了中央二月特别会议的决议。 -------- ①《向导》第161期,1926年7月7日。
7月12日,在北伐军进入长沙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虽然正确地
指出必须“推翻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与军阀”。但是,这篇文件居然对于旨在反帝反封建的北伐只字
不提。这个文件,是在陈独秀指导下召开的中共四届三中扩大会议的产物。会议错误地肯定了陈独秀反对
北伐战争的主张,强调“现在本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仍旧主张国民会议是解决政治问题的道路”。7月14
日,国民党公布《北伐出师宣言》,历数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罪行,指出他们是和平统一的障碍,是中国人
民一切困苦的总原因。宣告:“本党为民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钝,在所不顾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