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P >> peng >> 彭德怀 >> 正文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感叹:不听邓华言 吃亏在眼前

bsp;邓华担心的是,敌人兵力集中,我方装备虽有改善,但同对方的高度现代化比仍然差距悬殊,我方这样去就敌,不易分割围歼。因此,不如把敌放到铁原、金化地区打。把敌人放进来,我们可以拦腰一截,容易解决问题,同时,刚入朝的部队也可以熟悉地形,多一些准备时间,要以逸待劳。

    现在面对会场上沸腾激昂的劲头,邓华感到不踏实,于是不顾大家的劲头,大泼起“冷水”:“打的方式是两种,一是开始即大规模猛插,一是各兵团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纵深穿插,最好是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可是,他还是把小穿插打法加以强调:“开始口子不要张得太大,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打,必须实行分割猛插一块块吃。”

    “不放长线怎能钓大鱼!”彭总心里不以为然,“‘口子不要张得太大,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打’,这实际上是否定大规模穿插。”最后,彭总根据毛泽东的设想和敌人可能登陆的情报,决定进行大规模反击。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双方相持到5月21日,历时近一个月。此次战役中朝方面投入十五个军,连续奋战五十天,虽然歼敌八万余人,但自身作战损失也高达八万余人。战后,彭德怀自己承认说,第五次战役是他一生中四次军事上错误之一,据说他还感叹:“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邓华“成为中国军队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的形象代表”

    1951年8月,志愿军总部决定于9月间发动第六次战役,打到三八线以南,收复三八线以北敌控制区。当时,邓华在开城参加停战谈判,得到通报后,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发动这一战役对我不利,不如等待敌人向我进攻时予以大量消灭,遂向毛泽东、彭德怀发电提出建议,得到采纳。果然,9月间敌发动“秋季攻势”,志愿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各国军事评论家都对这一战役计划的改变给予很高评价。

    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中朝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美韩方面则要求中朝方让出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对他们“海空优势的补偿”,遭到拒绝。谈判陷于僵局。

    作为志愿军谈判代表的邓华仔细研究了敌我控制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就地停战,以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中朝方不吃亏,可提出就地停战方案以打破僵局。邓华向毛泽东、彭德怀提出这一设想,后来中朝方提出就地停战方案,美方接受,于11月达成协议。敌方附加一条:三十天内未签字,以实际控制线的变化为最后分界线,企图在签字前向北推进。而到最后划分军事分界线时,是中朝方将控制区向南推进三百多平方公里。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通过朝鲜战场的考验,彭德怀对邓华很赞赏,说:“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过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1952年春天,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6月,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到1953年春夏,朝鲜战场志愿军已经达一百余万。那时,邓华刚刚43岁,统领百万雄师与敌兵拼杀于异国战场,重任在肩,壮志飞扬,展示了自己的人生风采。

    邓华是一位极其谦和的人。1951年春天,陈赓宋时轮率兵入朝作战后,鉴于陈赓在军内威信很高,而宋时轮也是位老资格的将领,邓华提议由陈赓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宋时轮任第二副司令员,自己担任第三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兵团司令。邓华的谦让风格让彭德怀颇为感动。但是,他考虑到邓华自入朝以来一直就是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熟悉志愿军的情况,改变座次不利于开展工作。而且根据几个月共事的观察,他发现邓华是个能够拍板、敢于拍板的人,而且肯动脑子,善于思考,因此没有同意邓华的意见。

    1953年7月,在著名的金城反击战胜利后,邓华正式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成为中国军队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的形象代表”。

    邓华不是那种趾高气扬、张牙舞爪的人。1951年8月,陈赓病愈后入朝,邓华对他十分尊重,作战等方面的事情,主动找他商量研究,就连照相这样的小事,他都考虑得很周到,彭总居中,紧挨着彭总的是陈赓,他则站在陈赓一旁;如果是他们三个照相,他则在彭总的左侧,陈赓在彭总的右方,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右边为大。

    1954年11月,邓华回国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后任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摘自《名人传记》2007年12月号夏明星陈华瑜许大强文 )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