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宾王
|
亲情温暖的同时,又不免产生了物是人非的悲哀。亲友中年长的都已“化为异物”,长眠地下。少年朋友,如今也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问起自己的子侄,也已“凋零”。此情此景,使他伤情悲恸,不禁老泪纵横。接着他又提到下一步的打算:取此月二十日,栖桐成礼,事过之后,始可得行。祗叙尚赊,仰挚何极,各愿珍勖,远无所诠。他选定七月二十日,为母亲举行葬礼。丧事结束以后,就去临海赴任。上次出差燕齐,他是以戴罪之身,以随员的身份同行。博昌扫墓,只能匆匆停留,不可能携回父骨与母亲合葬故乡,致使父亲“松槚千秋,有切维桑之里”。但骆宾王向父亲祝告,待他生活安定下来以后,一定重上博昌,移灵枢南归。但事态的发展,使他的这宗心愿始终没能实现。作为恪守孝亲之道的骆宾王,只能成为永远的遗憾了。七月二十日那天,骆姓合族以及其他的亲朋好友、乡绅贤达都来为骆宾王的母亲送葬。这位贤淑聪慧、深明大义、然而又伴随骆宾王愁苦一生的老母亲,栖桐之仪却举办得甚为隆重。这于她也算是得到一丝最后的安慰了。大约八月中旬,骆宾王来到临海。这里傍山依水,一条大江婉蜒流过城外,山明水秀,风景十分优美。它虽是台州州治所在地,属大县。但因地处东南边隅,远离中原,当时交通不甚方便,轩冕冠盖少有经过。倒是一批文人学土、高僧隐逸,被这美丽的山水形胜所吸引,经常远道来这一带探幽猎胜,有的甚至结庐长居。现在诗名赫赫的骆宾王谪贬到这里,浙东文士自然欢欣鼓舞。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求见,或邀游山水,或饮酒联诗,或切磋诗艺,或乞求文墨。州县的官佐,似乎也没把他当“案犯”看待,大都以和他结交为荣。骆宾王为人,自来跌宕不羁,官场的几度挫折,并没使他的本性改变。相反,内心的郁勃已使他视宦职为草芥。大县的县丞为从八品下阶,职位比侍御史低多了,它是县令的副手,办理县令交办的事务。曾经沧海的骆宾王,对官场的繁文缛节已经毫无兴致,对名分的高下自然更不在意。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对一般事务的处置了如指掌,县令交办,瞬息可成,而且秉公处置,决不苟且。如果别人不让染指,他也求之不得,自有山水可寄兴,何必扰扰多烦忧!但临海县令似乎和骆宾王相处得还不错,许多事情都请他出面处理。所以他在临海任上还是为民办了不少实事,得到百姓的拥戴,视为贤官。骆宾王的原意,是离开长安以后,即追随商山四皓的足迹,遁隐山林。但到临海以后,秀丽的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加上天高皇帝远,朝廷似乎也对他失去监控。在长安,他的文名早列“四杰”之冠,现在来到浙东,地方士绅,更以他的名字为光荣。日常生活中他没再受多少窝囊气,心精较为舒坦,因而也就没有立时弃官他去,而是把临海视作“世外桃源”,隐居其中。《旧唐书·骆宾王传》,根据他出狱前后在诗文中流露的思想,加上几年以后他参加扬州起兵的事实,就断定他到临海后“快快不得志,弃官而去”。此后几乎所有记载骆宾王生平的文字,都依循此说,其实是一大错误。骆宾王文集中,现存有在临海写的诗数首,其中之一为《久客临海有怀》。这“久客”两字,就说明他在临海的时间不短。诗云:天涯非日观,地岜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步安流。作者在临海江边漫步,脑子里翻腾的是对国事的忧伤,并预感到一场政治风暴将会降临。其时唐高宗李治已经病重,皇后武则天独掌朝柄,大下愤怨。骆宾王虽然遁迹边城,纵情山水,但思想却时刻关注着朝廷的风云变幻。以“利用宾于王”为已任的骆宾王,也和当年的商山四皓一样,秀丽的山水并没有把他的忧国之情化解。在国难深重的时候,在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的驱使下他又准备行动了。公元683年腊月,高宗驾崩。第二年一月遗诏皇太子李显即位,号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是一个权欲极旺、野心很大的人。高宗在世的时候,利用其性格的懦弱和身体多病,经过一系列阴险残酷的斗争,她早已把朝柄攫夺在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垂拱而已。中外谓之‘二圣’。”(《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而今要把皇位让给儿子,自己依循惯例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太后,这是武则天所决不甘心的。于是李显即位还不到三个月,就借故把他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号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通过这次母子间的宫廷政变,武则天又把政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防止天下反对,她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凡是她不合意的人,只需以“谋反”罪着人密告,立即予以诛杀。一时间,每天都有朝廷大员遭受诛戮的消息。弄得李唐宗室,无不人人自危,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公元684年春节过后不久,骆宾王在临海任上因事进京。到了长安之后,当时任左骁卫大将军的程务挺,着人和骆宾王联系,要举荐他在朝中任职。程务挺因这次皇帝废立时,拥兵上殿,帮助武则天夺权,所以眼下地位颇显。他和骆宾王原来就有交情,所以才有这种打算。但骆宾王在京期间,正好亲眼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武氏势力四处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骆宾王恪守儒家的清规,对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当然视为叛逆,决不会与她同流。何况几年前自己清白遭诬,受尽磨难,主使的正是这股恶势力。所以他写了一封《与程将军书》声称自己才能低下,不能治国安邦。而且言行不端,容易招祸,万一惹出事来,岂不连累荐举者、书的最后,骆宾王充满感情地写道:所恨禁门清切,造别无缘;官守牵缠,程期有限。某尚期辞满,优泛孤舟;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百龄之事,劳生无晷刻之欢。嗟乎!流水不穷,浮云自远;沾襟此别,把袂何时?恃以平生之私,忘其贵贱之礼,幸勿为过,谨不多言。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骆宾王此时尚在临海任上。他要等“辞满”之后,再泛孤舟,浮云野鹤,任其漂荡。他对世事的感慨,和与程务挺道别的深情,实际上也是对程的一种隐晦的示戒。可惜程处在权力的峰圈内,一时当然不会有所感悟。不久程就被武则天所疑,诛杀京市,身首异处。就这点而言,骆宾王对形势的认识,比程务挺要深透得多。骆宾王带着满腔的国事忧伤和在京中所见所闻滋生的郁勃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在扬州停留,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勣的长孙。徐世勣因开国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骆宾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骆宾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骆宾王魂归何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