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逢箴 来源: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摘要:骆宾王在参加徐敬业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之后,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悬案。本文依据有关史料,参考时人的有关论述,考辨骆宾王的下落问题。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才华横溢。然而,一生道路坎坷,带有传奇色彩。尤其是在公元684年(中宗嗣圣元年),参加了徐敬业等人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军事行动,写下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曌檄》)。传檄州县,影响极大。起兵之初,讨伐军打了几次胜仗,聚众十多万人。后来由于指挥失误,再加上武则天派李孝逸领兵三十万,渡淮河进至楚州进行镇压,徐敬业只好屯兵高邮。双方军队在下阿溪,隔溪对阵,准备决战。此时,李孝逸用魏元忠火攻之计,使徐敬业埋伏在溪边芦苇丛中的精兵,身遭苇火烧灼,顿时大乱,士兵纷纷跳水,溺死者不计其数,全军覆没。徐敬业带着其弟徐敬猷和同伙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以及少数残兵,狼狈奔回扬州。准备从海上遁逃,投奔高丽。但是,当他们所乘坐的几只小木船航行至海陵(今江苏泰州)时,又遇大风,船只无法行走,只好暂时停靠在蒜山之下避风。人不离船,等待风停浪静之后,再起程出海。但就在此时,部将王那相乘主将不备,率众叛变。于船上斩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提其首级,前往洛阳投降武氏统治集团。不难想见:当王那相叛变之时,船上的人惊惶失措,一片混乱。被杀的被杀,投水的投水……那么,骆宾王在这次劫难中命运如何呢?古籍上的记载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悬案。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说法:一曰:兵败被杀;二曰:投江水而死;三曰:“逃遁”,即跳水逃生。现作简要辨析如下:
第一,兵败被杀说:《旧唐书》卷210《骆宾王传》:“敬业军中书檄,皆宾王之词也。敬业败,伏诛”。《资治通鉴》卷203:“(十一月)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余党唐子奇、魏思温等皆捕得,传首东都”。
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是很令人怀疑的。早在唐代,孟棨在《本事诗·征异》中,便首先提出质疑:“当徐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然不死,不敢捕送”。清人陈熙晋对骆宾王的研究,用力甚勤,他在《续补〈唐书〉骆侍御传》中,亦否定了《旧唐书》中的“伏诛”说,认为:“临海(指骆宾王)之为僧与非为僧不可知,而其非死于广陵,则信而有证”。《旧唐书》编纂于五代时期。虽然书中的记载大都采集自唐代旧档,是比较可靠的。然而,也不能因此而盲目相信。正如马茂元、王松龄在《骆宾王》评传中所指出的:“至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载被杀之说,皆诸官书,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如《本事诗》所指出的那样)官书并不可靠”。《本事诗》中所说的王那相“求戮类”者来冒充的做法,也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中所惯用的伎俩。例如: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时,也曾用这种办法来欺骗民众。据《旧唐书》卷67《敬业传》中记载“先是,太子贤为天后所废,死于巴州,敬业乃求状貌似贤者,置于城中,奉之为主,云贤本不死”。徐敬业用其相貌相似者来冒充李贤;而王那相用相貌相似者之首级来冒充骆宾王,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定:骆宾王兵败被杀说是降将王那相谎报邀功的产物。《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唐代官藏旧档不进行辨别而照搬进史书造成对历史真相的误导,是应予以否定的。《新唐书》卷210《骆宾王传》改作“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就是对《旧唐书》“伏诛”说的否定和纠正
第二,投水而死说:《资治通鉴·唐纪十·考异》“孝逸纵火,贼惧烧而溃,焚簿书,携妻子,潜蒜山下,手书召李宗臣。敬业初与宗臣木契为约,时亡其契,宗臣疑而不赴,或云宗臣已归顺。敬业入海,欲奔东夷,至海陵界,阻风,伪将王那相斩之来降。余党赴水死”。张鷟《朝野佥载》卷一:“朝堂主簿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捕风生羽翼,须叟失浪委泥沙’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这种说法和下面所要辨析的“逃遁”即跳水逃生的第三种说法相对立。而且,二者非此即彼不可得兼。如果第三种说法成立的话,这种“投水而死”说便不攻自破。因此,笔者准备在这里宕开一笔,先辨析第三种说法,然后再作必要的交代。
第三,“逃遁”即跳水逃生说:唐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原序》中曰:“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这是古籍中对于骆宾王下落问题最权威的记载。杨柳、骆祥发结合郗云卿的经历,对他的“逃遁”说的可信度作了十分细致的分析:“郗云卿是中宗复位后奉诏搜求骆宾王诗文的朝廷官员,生活的时代和骆宾王同时而稍晚,而且又是鲁人。骆宾王在‘四十九仍入’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齐、鲁,所以他在诗文中一再称自己为‘淹中故俗’,‘稷下遗讠民’,把齐、鲁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郗云卿负责搜求骆宾王诗文,并集成十卷行世,其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出于上述考虑……特别是在搜求诗文的过程中,他肯定对骆宾王的生平行踪,其中间当然也接触到一些和骆宾王有关系的人物”。又说:“郗云卿离开徐敬业兵败被杀不过二十余年,不乏身历目睹的当事者及其亲友,很容易获得有关王那相叛变时的具体细节的第一手资料、言谈……总而言之,郗云卿是最有资格就骆宾王下落问题提出意见的人。他明确否定官方‘伏诛’的说法,也不同意时人中流行的‘投江水而死’的传闻,第一个提出‘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意见,应该说是有根据的。很可能是他在奉诏搜访骆宾王诗文过程中,得到了骆宾王兵败逃亡的线索,从而在《骆宾王文集·原序》中提出的上述论断”。由此可见,郗云卿的“逃遁”说是可信的。“投江而死说”只不过是骆宾王跳水逃生之后,为掩人耳目而故意编造的谎言而已。由于下文还将提及此事,这里不再赘言。
那么,骆宾王、徐敬猷等人跳水逃生之后,又投奔何处?以何种方式度过余生呢?答曰:投奔吐蕃。《旧唐书》等史籍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旧唐书·吐蕃传下》:“(贞元)十七年 (公元801)七月,吐蕃寇盐州,又陷麟州,杀刺史郭锋,毁城隍,大掠居人,驱党项部落而去。次盐州西九十里横槽烽顿军,呼延州僧延素辈七人,称徐舍人召。其火队吐蕃没勒遽引延素等疾趋至帐前,皆马革梏手,毛绳缧颈。见一吐蕃年少,身长六尺余,赤髭大目,乃徐舍人也。命解缚,坐帐中,曰:‘师勿惧。余本汉人,司空英国公五代孙也。属武后斫丧王室,高祖建义中泯,子孙流播绝域,今三代矣。虽代居职位,世掌兵要,思本之心无涯,顾血族无由拔耳。此蕃汉交界也,复九十里至安乐州,师无由归东矣”。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