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大人的礼物当场摔掉,难道你嫌礼物轻么?”
宋铁知道自己对那两个轿夫黑了心、缺了德,这柳公子看来是受县尉之托,问罪来了,于是立马吩咐管家付给那两个轿夫的二两银子,并交代把那个“合约”给予作废。
两个轿夫拿到工钱后,知道这是柳公子为他讨回了血汗钱,感激之情到处表达,逢人便说此事,弄得柳永在县城的名声越来越响了。
北宋初期,比较重视“科考”,柳永的父亲柳宜,原本就是以“南唐”旧官员进入北宋官场,但他为了获得“科考”取士资格,又去考得“进士”出身,复为官员,可见柳府是非常重视科考的。他父亲的几个兄弟,也均是“科班”出身。到了柳永这一辈,就更是非追求“功名”,无以为途了,所以用心读书是日常正事。
此外,柳永在少年时经常游览武夷山乡间和名胜古迹,懂得很多社会知识,并不是死读书。比如,当年在五夫里地界有一座设有“伏虎坛”的“中峰寺”(现还可见其旧迹)。这是早年行儒宗师获“伏虎禅师”之称的由来。那还是在唐代景福元年,五夫里一带经常发生虎伤行人的虎患,山民俗众欲捕为患之虎,但都难以奏效,往往都是虎伤路人,弄得俗众苦不堪言。早年行儒禅师居住“中峰寺”,潜心读经,后为了替民除患,出家人慈悲为怀,既不肯杀生,便想出了以自己“禅心伏虎”之法——他内心“顿生一虎”之念,俨然蹲在虎前,制伏猛虎,从此这一带老虎不再伤人了,俗民们也能够与虎相伴。柳永少年时来到“中峰寺”,伏虎之事虽已过去多年,但“伏虎坛”仍健在,只是换了禅师而已。而这位禅师同样有早年“行儒禅师”的功夫,也很有威望。他对柳公子十分敬重,知其少年聪慧,且诗才出众,见他首次造访“中峰寺”,便要他为寺院题诗,还要求诗中嵌有“猿”和“竹”二字,柳永也不客气,便挥笔题写了——
《题中峰寺》
板萝蹑石路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天为世界,眼有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禅师见他虽是年少,却如此非凡出手,倍加宠爱,当场承诺柳永日后可经常进出寺院经堂,还不时地与他交流了佛学知识。他第一次受到新词影响,对其产生兴趣,便是在“中峰寺”看到的那首《眉峰碧》一词:
蹙损眉峰碧,织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便忍使鸳鸯一只。
薄暮投孤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这首《眉峰碧》对柳永后来的新词创新,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由于柳永经常出入“中峰寺”,与禅师多有交流,柳永便请教禅师人生如何才能获得最高境界?禅师告诉他说:“第一境界是‘落叶空满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武夷山早年的佛教文化思想,对柳永无形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柳永毕生波浪壮阔,除了《乐章集》为正式的遗作外,其他相关于他经历的事情正式记载的不是很多,多为“民间传说”,比如:“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等脍炙人口的俗传。有人说:“宁立千人碑,不做柳永传”。可见为他立传是何等之难。但是他的民间传说还是筐装箩满的。比如说,在建瓯地段有个叫“丰乐” 的地方,相传与柳永就有密切关系:因为柳永青少年时喜欢在崇阳溪上划小舟出行,一次划舟驶往下游,不知何时上的岸,便遇到一户民妇分娩,这户人家极其贫穷,且丈夫又不在家,柳永上岸知道此事后便倾囊相助,还去叫来村坊上的大娘和老嫂子予以帮助,在柳永和大家的关心下,这户民妇终于平安地生下一个儿子,为了感谢柳永小兄弟的资助,这民妇便请柳永务必为孩子起名,柳永便给这个孩子取名“丰乐”,意思是孩子长大后一定能够“丰乐”,于是才有了后来“丰乐”这个地方的名称。那么,柳永后来是怎么成为词坛宗师的?且待下回再讲。 (第一讲完)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