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他是一个无拘无束、常喝常醉的酒鬼;他是一个真情真性、放荡不羁的浪子;他是一个浪迹江湖、居无定所的“自由撰稿人”……
离开福建南安市,记者一路北行,4月24日来到闽北的武夷山市。武夷山市就是崇仁县,在宋代曾产生过两位文化巨人,一位是大哲学家与大教育家朱熹,一位是被称为“一代词宗”的柳永。柳永的故居已无处可寻,但武夷山市新建了一座颇为讲究的柳永纪念馆,集中了国内外研究柳永的最新成果。记者从中认识到一个受宋仁宗鄙视而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柳永,一个一度奋发向上但屡遭挫折的柳永,一个与民间传说大不相同的柳永。
新建的柳永纪念馆是一座仿宋代四合院,遥对武夷山的大王峰,面临九曲溪,四周古林参天,环境十分幽静。一进纪念馆,就见到正面横额镌刻着“一代词宗”四个金色大字,标明了柳永在中国词学史上的地位。在宋词史上,柳永是位宗师级人物,是宋词的集大成者。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座高峰,站在宋词巅峰上的代表人物是柳永。他毕生以写词为职业,终生深入社会最低层,用市井俚语与百姓白话,表现下层人民的喜怒悲乐,将宋词从质量上推向时代最高峰。他丰富了词的题材,注入了新的社会功能,为词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纪念馆竖立着一座柳永的全身雕像,目光炯炯有神,面目俊秀,不像是一个穷困潦倒、靠歌伎救济活命的落魂之人。雕像两侧是两尊石雕,一尊表现他与歌伎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使人想起柳永的名作《雨霖铃》;一尊表现他洒脱自若、在钱塘江边欣赏湖光山色的情景,又使人想起他的另一名作《望海潮》。
柳永是福建崇仁县人,崇仁县后改名为武夷山市,因此柳永就成了武夷山人,他的词也成为武夷山地域文化的瑰宝。当地研究柳永的人很多,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进展,纠正了许多野史中牵强附会的传说,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柳永。如野史说柳永晚年穷困潦倒,身无分文,死后无钱下葬,是敬仰柳永的歌伎凑银买棺木,择日下葬,因此有“歌伎比官府更惜才”之说。歌伎更能抚慰柳永之心,她们在柳永墓碑上刻“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墓”一行大字,嘲弄摧残人才的当朝皇帝宋仁宗。但真实情况是,柳永自53岁考取进士后,任浙江睦州团练使推官,后任余杭县县令,镇海县盐场盐监与江苏泗阳县推官,63岁转官任京城的“著作佐郎”,68岁任“太常博士”,再迁“屯田员外郎”,74岁在开封退休。他在地方与京城连续做了21年小官,有稳定俸禄,生活进入士大夫行列,远在普通百姓之上,不至于穷到身无分文、无钱下葬的地步。歌伎为柳永下葬是虚构的故事,目的是表现柳永与歌伎们的深厚情感。
柳永的病死地一直众说纷纭,一说是在开封,二说是在襄阳,三说是在杭州。真实情况是,柳永致仕后,从开封回原藉崇仁县,途经镇江并在镇江小住。镇江是他儿子柳说的任职地。柳说是进士出身,当时已是官宦人家,家境较为富有,柳永是病死在镇江,不是病死在开封。
上了皇帝的“黑名单”
在当代读者眼中,柳永是个颓唐放纵、不务正业、专与青楼歌伎为伍的文人,一个赤裸裸地描写依红偎翠、男欢女爱的文人,一个离无耻下流不远的文人,一个难登大雅之堂、受到鄙视的文人。在纪念馆中,记者看到柳永年轻时不仅不颓唐下流,相反是个奋发上进、充满理想、读书刻苦、一心要求得功名的有志青年。他在十七八岁时就有很高的文名,写的词有一股激越向上、朝气蓬勃的锐气,主旋律是高昂奋进的。他歌颂祖国山河壮美,城市繁华,居民富足,受到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赞扬。如他二十岁时写下的《望海潮》,并没有靡靡之音,把杭州写成繁华富足的人间天堂,说“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柳永也爱攀龙附凤,借力上青云。他有个同乡好友叫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是个词的爱好者。柳永带着《望海潮》前去拜见孙何。谁知孙何府第门禁甚严,几次求见而不可得。但柳永并不气馁,他是一个脑筋灵活、心计很多、善于钻营请托的人,并不迂阔酸腐,不知变通。他低三下四央求杭州名妓楚楚为他说项,说:“若孙何府中举行堂会,愿借朱唇歌喉在孙何面前唱‘望海潮’。孙何如问谁作的词,就说是柳七。”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