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是宋词婉约派宗师,现在要讲到宋词十大家,按时间来讲,柳永排为第一。同时他又是“有宋三百年四名宦之一”的历史好官。现在到处争“名人效应”,能够沾上一点边的就说谁谁谁是他们那里人,而柳永却是无可争议的闽北武夷山人,原因是他的籍贯和青少年活动地,再明白不过了。据考查,柳永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82),卒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叫柳七。他是北宋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的风流名士、旷世奇才,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千年前就像今天的周杰伦一样知名度的柳永,却命运多舛,遭人诋诽,完全把他扭了曲、诬蔑成为只会进入“秦楼楚馆”吟诵“淫词邪曲”的下流文人。这是历史的大“冤案”! 其实,柳永从小就是忠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一个立志“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起身”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文坛词界,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人可与他比肩。在他之后还有苏东坡、李清照自然也属公认的大家,或许名声比柳永更大些,但他却是宋词的“领军人物”。后来,他经过命运折磨数十年最终还是走上从政之路,从青年熬到年近半百,还拳拳之心不改,不辱使命,不忘做一个负责任的朝廷命官,在他心里早把老百姓当作“父母”,一切都以百姓需求为本,所以尽管他没有当大官,却能给百姓以好处和政绩显赫。据专门研究柳永的高秀华博士论文《柳永与市民文学》称,柳永是个特别爱护老百姓的地方官,所以被后人评为“有宋三百年四名宦之一”。因此,本文分三讲,全然还武夷之子柳永,一个历史的本来面目。
作为闽北武夷山人,柳永和其他本地人一样,祖上多为外籍迁入,他祖辈原是山西人,他自己也是出生在父亲任职的山东沂州,但他的籍贯和毕生经历,却是无可争议的“福建武夷山五夫里上梅茶景村”人。其主要原因是他柳氏家族,在他出生前200年就已“游宦”入闽,“游宦”就是一路往前走,寻求为官。他祖上择居武夷山五夫里金鹅峰下,应该说是有其长远目光的,早些年代的事就不去说它,仅柳永父辈7兄弟,都在当地(有的在建阳)受教育后入朝为官,个个都颇有出息,不是京官,也是地方官员,以今天的官阶来衡量,都算得的上“副厅级”以上干部。就柳三变本人来说,他就是在家乡五夫里上梅茶景村长大的,其旧居至今还有遗址存在。他在两三岁时由母亲带着,随二叔柳宣从济州扶祖父灵柩回归崇安(今武夷山)安葬。此后他与母亲、祖母在家乡五夫里安居。他从小借金鹅峰下“蜡烛山”为光,“笔架山”为魂,勤读诗书,在此生活了许多年,在“家学馆”里读了几年学后才与母亲到父亲为官的扬州,同其两个哥哥柳三复、柳三接正式入学。之后,他两头尽孝,不乏在父母和祖母两隔之间往返。第一次娶妻刘氏生子,就是在他还不到20岁年纪由长辈在家乡筹办的,所以他在青少年时期就饱受闽北文化,包括武夷山道教和五夫里“中峰寺”佛教文化的熏陶,在他人生的领悟力中,不乏对故乡武夷山的理解。他11岁游武夷,综观玉女峰、大王峰、双燕峰、上下水龟、青龙峰和虎啸岩等景物,觉得正应了“堪舆学”上的“前有照、后有靠、两边有抱”的吉相福地和“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宏玄秘诀,想到此山必为百姓造福。他为自己能够作为“武夷之子”感到自豪,对外从不隐瞒出生家乡故地。少年时他就作了《巫山一段云》的第一片:“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斑鳞隐破非烟。何处按云轩。昨夜麻姑陪宴。有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而后面的四片,是他二十多年后回到武夷山时根据这里已经发生过的经历,再给予填词的。他曾对人说,填词抒情,须有依据,不能无形妄想。他这次回到故乡,见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柳涚,儿子对他介绍了宋仁宗乾兴年间,朝廷遣使武夷山设坛祈天的盛况:二十一个道士,于升真元洞天冲佑观,起建了灵宾道场,历时一昼两夜,设醮三百六十分位的情景——只见一位道长与朝廷使者在幔亭峰下的冲佑观,按历代祭祀武夷君的旧制进行祈天仪式,其场面壮观和观者如潮的情形,无疑是地方上一大盛事。更为隆重的是,当时作为名列道教第十六洞天的武夷山,赫然被朝廷确定为全国“投送金龙玉简”的十个洞天之一,乃我中华名胜之山。以道教观点道教称:上苍派遣武夷君统领武夷群仙,祈求“保延国祚,恭祈嗣续,偃武而致泰平,坐底四方之治;得男而应震索,茂延百世之期。”柳永又亲自听取了儿子柳涚讲述武夷道长携众道士诵经伴奏,场面肃穆、神圣,严然是道家风范加皇权之威望的热闹场面,他听着听着,犹如自己亲身经历,所以顿而能够一气呵成《巫山一段云》的后四片,使其完整成为歌颂武夷山的五首经典词作,至今给国内外游客和读者留下宝贵的武夷文化遗产。
柳永青少年时就脚迹踏遍武夷山城乡,至今还流传着柳三变从小打抱不平,为民除害的一些故事。其一是庆余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