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诗人的胸怀。 而如此宏伟的政治怀抱,是基于诗人对晚唐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清醒的认识之上的。他二十五岁时写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作者写他当时在长安西郊所见的农村景象是:“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他又通过农民的话,陈述了贞观,开元到安史之乱后农民生活的变化。从今昔对比中,诗人提出了仁政任贤的主张,指出政治的理乱“在人不在天”。这首诗对唐代政治系统进行的细致反映和总结回顾,使它具有史诗的重量。 李商隐不仅有对当时政治环境有清醒的认识,更具有一种罕见的直言的勇气。他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愤慨不满,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等几千人,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发表反对意见,有的甚至顺从宦官的言论,而年青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宦官,他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诗,后诗尤为悲愤痛切。 《重有感》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供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作者诗中对刘从谏上书诛讨宦官予以肯定,而又望之殷,责之切,诗中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的期望以及与之相伴的不满、焦急、愤郁。最后两句写长安内外,昼夜一片号哭声,宦官的滔天罪行,使神人共愤,何时放能收复为他们所盘踞的宫阙,朝廷上下都拭泪欢庆呢?诗人忧国之心和愤慨之情使人不得不动容。 李商隐这类直接指陈时局的诗还很多,在《井络》,《韩碑》《隋师东》、《寿安公主出降》中诗人还反对了藩镇的割据。其中《隋师东》、《寿安公主出降》不限于斥责军阀的野心,并能够联系朝廷政治的腐败和政策的失误作批判性考察,认识比较深刻。《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哭虔州杨侍郎》对朋党相争及其祸害作了真切揭露,《汉南书事》、《漫成五章》(其五)提出巩固边防、和睦民族关系的主张,都较为积极。 李商隐在酬赠、哭吊自己的朋友刘蕡的诗中,也显示出了对于当时政治黑暗的指陈和控诉。刘蕡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时,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宦官的痛恨,后诬以罪,将他贬到柳州。李商隐曾为刘蕡做诗数首,如:《赠刘司户蕡》 江风扬浪动云根, 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 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 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 凤巢西隔九重门。 这首诗写于诗人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之时。诗人从自然环境入手来写,也是用比兴手法暗示出了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颈联又用两个典故借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蕡的敬仰和同情。“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意思,即:如果皇上急召贤臣,刘蕡是应首先被召去的。“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诗人在这里把刘蕡喻为接舆,而“自欲翻”,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最后两句点明诗旨,不仅抒写了真挚深切的友谊,更是对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激的控诉。“欢复泣”写出了诗人当时情感的复杂,既为千里相逢而欢,又因为同在他们患难之中而泣,当然这“泣”中更多的还有对国运的忧思,这一点在最后一句中显露无遗。凤巢,比喻贤臣在朝。《帝王世纪》中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现在贤臣一时都已星散,远谪穷荒,备受排斥,“君门九重”,他们又如何可能竭忠尽智呢?这首感情深挚的投赠之作,不仅是同情知友,还有更多是忧时愤世。此诗苍凉雄浑而又沉郁,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显示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而在刘蕡被贬柳州卒后,这种情感达到了高潮,如《哭刘司户蕡》: 路有论冤谪, 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 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 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 春雪满黄陵。 诗人由路人的议论开笔,说刘蕡言“中兴”而遭“冤谪”,实为不平之言,又援引历史人物,一方面在说刘蕡的经历,另一方面也在对比晚唐朝廷的昏庸。三四句写诗人痛哭情状,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痛哭之状和无比悲痛之情。后两句写诗人的回忆,以景衬情,情感由无比悲痛转为无限凄凉,看似痛苦程度有所减弱,哀伤之情却更加深入,而无法断绝。
咏史诗,是李商隐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比较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更高的一类诗作。它们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而是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类诗歌讽刺的矛头大多是针对封建帝王的。在《瑶池》、《贾生》中作者借历史帝王的求仙来嘲讽唐代后期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希企长生的行径。如《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此诗构思独特,以王母的口吻来问有八骏的周穆王为什么不再来,这一问含义颇深长,而讽刺之情尽含其中,揭示了求仙无益,神仙也不能使遇仙者免于死亡。《贾生》写贾谊宣室夜召一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作者不仅讽刺了汉文帝,更在写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而且不问苍生,他自己生在昏乱年代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 诗人在《北齐二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