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存保的文体探索
|
桥、塬、寺、佛塔作了绘影绘神的描写,勾勒出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莺莺出场时,并不直接作肖像描写,只说“莺莺年方十九,针黹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工。”莺莺一家寄篱于普救寺的梨花深院后,莺莺与红娘走出梨花深院来到寺内,被张生窥见“惊艳”时,作者写道:莺莺“款款点点地来到寺内,‘享单 着双肩,只将花笑拈’”,“素沙长袖”的莺莺的绝世姿容立时攫住了张生的目光,燃亮了他的双瞳,惊呆过后,张生石破天惊地呐喊道:“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莺莺的绰约风姿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见此情景,莺莺仍不嗔不喜,莲步轻移芳径,临去时蓦然回首,向张生投以“秋波一转”……也只写动作和张生的反应,仍未见正面的肖像描写。 莺莺第二次出现时是在大殿内众和尚为崔相国做水陆道场,作者仍是先写动作与衣着,然后才引用《西厢记》原文,以凝练的笔触作肖像描写:“素缟白裙的莺莺踏着月色走来了,犹如‘玉天仙离了碧霄’”,“袅袅婷婷地走进大殿”,但见莺莺“‘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如白荷出水,似月夜玉兰。”以恰当的比喻唤起读者的再创造想象,让读者参与到对莺莺美的描绘中来,完成对莺莺的肖像描写。为了说明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又通过佛殿内众和尚睹美时销魂夺魄的情状从侧面作了烘托:“那坐在法座上的年老法师,两眼直勾勾地瞅着莺莺,竟忘了念经;那击磬的班首,因目不转睛贪看莺莺,,竟把手中的磬锤改变了方向,将身旁小和尚那光光的秃头当成木鱼儿敲;而被敲的小和尚因全神贯注莺莺,竟也不知疼痛……此时大殿内的众僧徒,不论老的少的,丑的俊的,愚钝的聪明的,无不呼不给吸,神色恍惚,心摇目荡,颠三倒四,以至于烛尽无人点,香灭无人燃……”更有一青年匠工将莺莺作罢道场“逃”出大殿时险些跌倒左手触地留下的“至美者”的掌印画影刻形,烧砖标记。又用古今对比反衬莺莺的外表与心灵的美。为了映衬崔张追求爱情的勇气和他们爱情的纯洁坚贞,作者先抑后扬,先写横亘在他们爱情道路上的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封建礼教”、“门弟差别”、“名花有主”,还有判逆孙飞虎的“推波助澜”,再写崔张在月色溶溶的氛围中的和诗、抚琴听琴,最后才“扬”:莺莺以红娘作冰下人,经一波九折的熬煎,终于共赴“月下佳期”,“实现了她与张生灵与肉最完美的结合”。仍然用古今对比来反衬崔张经典爱情的美好。李存葆精心裁剪,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传神之笔写出了莺莺的至美、崔张爱情的至美,取得了极佳的表现人物的效果。 李存葆还注意挖掘散文的情节性。既有人物,又有情节,当然不同于小说,主要是借人物和情节来抒情。抒情性的情节在他散文中是大量存在的,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从抒情出发,围绕着散文中心事件的描写,穿插众多的历史和现实故事,增强了散文的故事性和抒情色调。例如《祖槐》中谈及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时对“胡大海复仇”故事的描写、谈及“尧文化”时对“鼓腹击壤”、“许由洗耳”、尧舜禅让的描写;《飘逝的绝唱》中,为了映衬大美,穿插了一系列“丑”的故事:汉末王昭君、明末陈圆圆、大独裁者墨索里尼、美国“轮椅总统”罗斯福、希腊船王、好莱坞名星丽泰·海华丝、艳丽村姑……《沂蒙匪事》中为了阐述匪患带给沂蒙人民的灾难,作者重点讲述了几个土匪的为匪原因、作恶经历及可耻下场。情节性的发掘使李存葆的散文具有了小说般的引人入胜,也使他的抒情更加自然、更有说服力。 悬念在小说、戏剧、电影文学中,是作为故事情节推进发展的艺术手段,在他的一些散文中却创造性地移用过来。他散文中的悬念,不仅依附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还表现为作者欲扬故抑、卒章点明的写作策略。作者在峰回路转之间有节制地、由抑到扬地说事论理,直至最后和盘托出,这样自然产生了故事的魅力,能够控制住读者的阅读情绪和注意力,也符合一般读者鉴赏和审美的心理。他的不少散文是运用悬念较成功的篇章,悬念一方面支撑起作品的结构,逐层开拓散文的意境,另一方面又使散文的情节波澜四起、引人入胜,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情节因素,使他的散文具有类似小说情节的艺术魅力。例如《鲸殇》开篇即设下一个悬念:“既然无政治目的、无经济追求、无文化积淀的鲸类不会自杀,那么,是哪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力量,把鲸这上苍的杰作、生命的奇观,即将拖进永恒的寂寞呢?”然后宕开一笔,把笔触伸进久远的历史中,去追寻人类祖先对这一巨大精灵的敬奉。接着作者又把笔触探进了人类的内心深处,指出人的欲海难填正是鲸厄运的开始。那么人类对鲸的捕杀和利用的历史又如何呢?作者又讲述了捕鲸史的三度兴衰,初步揭示鲸濒临消亡的原因。在接近谜底的时候,作者又宕开一笔,以蜜蜂、鲸类等动物的群体意识来对比人的偏私、悭吝与狭隘的群体意识,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鲸之“集体自杀”源于“群体意识”、“救援意识”。但难道与人类的无”群体意识”无关吗?眼看就要得出结论,作者又迭出悬念,虚晃一招,生态平衡是环环相链、链链相接的生命世界的完整体系,正是人对自然的无休止索取,使生态平衡发生严重倾斜,再揭示鲸类濒于灭绝的原因。本来行文至此,笔者以为是该结束的时候了。但作者却继续追踪鲸类“集体自杀”之谜——生存环境的被污染,鲸不过是生态平衡的最早牺牲品。这绝不是画蛇添足,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旨意所在:也许人有朝一日也会成为生态失衡的牺牲品,“鲸殇”即“人殇”。在悬念的引领下层层展开叙述,使其作品波澜四起、引人入胜,最后悬念解除,也引出了作者的创作旨意。再如《祖槐》中对祖槐上的是“鹳窝”还是“鸹窝”的追问;《大河遗梦》中对“黄河怎么会断流呢?”“黄河断流,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失去和将要失去的会是什么呢?”的疑问;《我为捕虎者说》中对“眼前老者真的能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存葆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李存保的文体探索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LI Cunbao’s Preference for Greenness——a thesis on Li’s cultural prose |
下一篇文章: 关于徐怀中先生的三个比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