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明武宗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县海口镇(属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直臣,清官,亦是一位实干型的政治改革家。
海瑞的“成名之作”,是他在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52岁),向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名为《治安疏》,后又被称之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按照现代说法,应当看成是海瑞对嘉靖提的《意见书》。事情的原委,是由于皇帝嘉靖痴迷于道教,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便几十年都不上朝听政,成天猫在深宫(西苑)跟道士胡混,尽干那炼丹服药之事。
嘉靖所为,直接带来了三个严重后果。一是,让一些为升官发财而讨好他的属臣们,四处奔波,“争上符瑞”,荒废政事;二是,使得奸臣当道,贪腐横行,民众“家家干净”,怨声载道;三是,致使上言政事,以图匡正朝政得失的正直官员们,遭到了残酷打击,再也无人胆敢献忠言了。
海瑞上疏的目的,是想规劝嘉靖悬崖勒马,因为他不想看到,大明王朝就此毁在这个“道教信徒”的手中。不过,海瑞出于耿直的秉性,用词非常的强烈。于是,他化忠心为激愤,致劝言成谩骂,真算得是“恨铁不成钢”了!
嘉靖是自比为“圣帝”尧舜的;而当时的王公大臣们,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海瑞,却说他连汉文帝也比上!据史载,当嘉靖读过《治安疏》后,气得血压高升,周身发抖,手把海瑞文章猛摔地上,大叫左右道:“赶紧派兵去抓,别让这大混蛋跑掉了!”
那知近宦黄锦,上前奏言:“此人一直以‘呆痴’成名。听说他在上疏之时,自知定要触犯陛下,罪当万死。所以他已买好了棺材,临行诀别了妻小,还驱散了家里的佣人,这是要以身许言呀!所以,海瑞是不会溜之大吉的!”
果然不出所料。海瑞在递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便身揣二十两银子,慎重其事地赶去拜访同乡王忠铭,向他托付后事,并把酒论今,侃侃而谈,轻松无比。在这里,海瑞留下一句“遗言”,亦是极富政治头脑,看得清明朝问题实质的箴言。他说:
“今之匡国者只一味甘草,处世者只两字乡愿,古治之盛,何由而见!”
海瑞讲完这句话,从容起身,去到了朝房“待罪,绝无几微可怜之色”,表现出一种无私即无畏的、志士仁人的坚贞本色。作为一个位居六品小官的海瑞,敢于上书“骂”皇帝,痛陈其政失之处,不失为当时惊天动地之举。据载,在海瑞的“意见书”被快速传播出来后,“一日而直声震天下,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瑞)主事也”!
海瑞执掌权力最高,做事情最大的,是在他57岁之时(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这一年的六月,他升为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共计十府)。此时海瑞有职有权,干出了许多利国利民之事。
依据海瑞《年谱》所载,他“乃独以前所为教平南者,令淳安者,令兴国者,稍加润色扩充为督府宪约。”“又续颁条约九事前所开载未尽者。意主于斥黜贪墨,搏击豪强,矫革浮淫,厘清宿弊。令既严布。飚发雷厉,郡县官吏凛凛竞饬,贪污者望风解印绶而去。权豪势官,敛迹屏息,至移他省避之”。“其政治精明严厉成效如此”。
然而,海瑞只是担任了九个月的巡府,就因为触犯了诸多贪官及豪强的私利,而不得已被迫罢官归去。事件的起因,是海瑞对于江南乡官及豪强们,侵占大量民田的不良行径,而所采取的坚决打击的重大行动。这其中牵涉到一件大事,就是前任最高行政官员(首辅)徐阶,因他在家乡华亭占据有近十万亩的田地,严重处在被海瑞“勒令退田”的范围之内。
徐阶亦属“清正”名臣。徐阶的最大功绩,我认为是他把张居正推进到内阁之列,为张居正成为后来的“中兴权相”,而铺平了道路。当时海瑞被嘉靖关入大牢之后,徐阶是很同情于海瑞的,并在皇帝身边替海瑞讲了不少的好话。海瑞虽然也对徐阶感恩戴德,但他并不由此而“因私废公”。况且,徐阶老大人做事太过分,他既置买田地,又经商有术;还因治家不严,纵容儿子们干了一些坏事。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海瑞就是最讲认真的人!徐阶为支持海瑞的正义行动,象征性的退出了些田地。但海瑞认为这相当不够,他要求徐阶退出一半的手中之田。徐阶致信向海瑞求情,还特请在任阁员李春芳出面,为之讲情。
但海瑞不为所动,仍不依不饶地要徐老“照章办事”。海瑞做的这件事,得到了时任首辅的高拱的大力支持。原因在于,高拱想要报复徐阶,正好借了海瑞之手。然而海瑞却没有任何私心,他是认真办事,针对于所有的“不法之徒”的!以海瑞的良心所愿,他很希望徐阶好自为之,知足常乐;又很希望徐阶带个好头。
海瑞之所行,一心在惩贪安民,勤政清廉之能事。这当然会引起诸多豪强劣绅的不满了,也触及到了许多官员的切身利益问题。故而对海瑞的非议、斥责之声,不绝于耳。当时的某些俗吏,非议海瑞“不识时务,好为不近人情之事”;并且状告他“迂腐而不达政体,只适宜在南京担任闲职”。
于是,朝廷下昭,让海瑞专门负责,做“督浙西税粮”的官员。据《海瑞传》中记载,“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不料事情突转而下,当海瑞赴任途中,被急告知说此职另有人选,让他居家静候“空缺”。不久,心力交瘁的海瑞,只得上呈《告养病疏》,请求于“归乡养病”。
应当说,因为海瑞名震天下,想不让他做官干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然这幕后的黑手,就是首辅大臣高拱所为。但他也耗费了不少心机,关键要获得隆庆皇帝的批准同意。既然高拱是支持海瑞的,又为何想罢他的官呢?
该真相有二:一是,先前高拱与徐阶争斗时(因齐康事件),海瑞(时任大理寺右寺丞)是支持徐阶的;并上奏弹劾了高拱,斥责他是“祸害天下”。所以,高拱记恨于海瑞,终归要挟私报复他的。二是,高拱利用海瑞“报复”了徐阶,已经搞得徐阶灰头土脸,目的基本达到,须留下后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高拱不能使海瑞继续真干下去,这既有影响于自己执政的“长治久安”,又在于海瑞的利用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了!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59岁的海瑞先生,在海南琼山老家闲居“待官”。这一等,就到了隆庆帝驾崩(公元1572年),神宗即位(即万历帝)后,张居正升任首辅的时代了。
神宗朱翊钧即位时,年仅十岁,而威严的张居正,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张居正能成为权倾一时的宰辅,这实乃上天所赐。阻碍海瑞官路的高拱,被张居正和冯保联手赶回了老家,那么“海青天”海瑞,是否该出山了呢?然而令人惊叹,张居正为政十年(到死去),却弃用海瑞。这使得海瑞空怀腔血,荒老深山,再等到他被朝廷召任时,都已是七十又二的垂暮之人了!
事实上,在高拱恶整海瑞的当年,时任阁员的张居正,是深深同情海瑞的不公之遇的。在回复给海瑞信中,张居正写道:
“三尺法不行于吴久矣。公(指海瑞)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张居正)谬忝钧轴,得与参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摧浮淫之议,有深愧焉!”
从这段话里,是张居正解释,说因为高拱主政,自己不能够伸张正义,以力保奉法之臣(海瑞),而愧疚有加!从此中也能体会出,张居正是理解并支持海瑞之举的。然而,身为权相后的张居正,虽然大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系列的改革之举,却没能选用同属政治改革派的人物——海瑞其人。
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我以为至少有两大点原因。
第一点,海瑞在两件事上,得罪了张居正。一件事,发生于张居正为首辅的次年,张的长子张敬修,将参加甲戌科会试(即考进士)。养病闲居的海瑞,听闻到此事后,担心张居正从中做手脚,以促使自己的儿子高中,认为张不可以这么做。因为海瑞虽然退养于家(实际是居家待官),但他一直关心国事,认为执政大臣必须清正自守,不得因公循私。
海瑞又打听到,朝廷已任命大学士吕调阳为会试总主持,便写信给吕,故意刺激吕调阳说,你既执掌了选士的重权,但我相信吕大人,是不会对张居正之子徇以私情的(不会庇护张敬修)。海瑞也在信里刺激张居正,说想来张大人当也会公道自守,必定不会以私谋公的!海瑞最后并叮嘱吕调阳,请他明白自己的“好意苦心”。
海瑞这封信,是否起到作用不得而知,但是张居正的儿子果然落榜却是事实。据载,张居正对自己儿子落榜大为震怒,并运用手中职权,找理由取消了这次廷试之后,要即将举行的对庶吉士的选拔一事。后来,张居正听说了海瑞给吕调写信之事后,便对海瑞怀恨在心了。
二件事,发生于张居正的父亲死去时。明万历五年九月十三日,张居正之父病死于江陵老家。张居正接到该讣闻后,按大明官制,他应当奔丧回家“守制”27个月,这叫“丁忧”。待丁忧期满后,他方能回京复官。然而第一,张居正在进行风风火火的改革,可能他担心离开京城日久后,会严重影响到改革的顺利实施,使得自己的雄心壮志化为泡影,所以他极不情愿在这节骨眼上回家守制。第二,张居正是非常迷恋权力的人,他也担心在自己去职回家后的这27月里,保不准有人会想他的首辅之职,搞阴谋活动把自己弄下台来,所以他更是不愿意离开权相之位。第三,也有可能张居正在朝中官员里,一时难能选出可以替代的人选;即既要有本领加权谋,又要是特别忠心于自己的铁杆,所以他也很不放心回到江陵老家。
怎么办呢?于是,张居正的属臣里面,就有人提出“夺情”之议。这是说,虽然张居正按规定要回家守制,但国家很需要他,一天也不能离开他,所以建议张大人为国家而牺牲守制之情!张居正看到此议后,“深感事大”,便呈递给万历皇帝来定夺。万历认为说得“有理”,“同意”张居正夺情。张居正却“坚持要遵守规定”,上书皇帝“请假回家”,但是皇帝又“坚持挽留他”!
几个来回后,张居正表示可以不回家守制,但是他决定不拿薪酬,不穿官服,继续为皇帝、为国家好好地干大事!张居正做的夺情之事,也引起了部分严守传统观念的人的不满,感觉他太贪恋权力,失去了对长辈亲人的情意及尊重。
所以,这部分人中,就有人上告了张居正,但均被万历皇帝给予了削职或廷杖的惩处。张居正的夺情之事,在京城以外也引起了不少官民的非议。于是在江南,就有人假冒海瑞之名,以该事上书弹劾张居正;并假造新闻说有旨批示罢了张居正的官,还将这篇假新闻,刊发到了小报之上。
这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江南民众,举手相庆,又戏说朝廷派车去接海瑞回来复官了!这件事,弄成朝廷派人严肃查处,也冤枉死了一些士人。其实,张居正并不相信海瑞会做这种小人所为之事,他也明知是有人不过借海瑞之名而已。张居正并专就此事,回复了“操江御史”胡玉吾的来信,张在信中说:
“承示狂犯之狱,不胜骇异,……但详其伪疏之意,不过以海君为世望人,故托之以阴鼓异类,窥窃虚名。”
话虽然这么说,不过张居正心里,却是老大不高兴,并对海瑞怨恨有加。据载,张居正特别授意广东派出专使,渡海去到海瑞的家里,以审察海瑞有何异常行迹。此时海瑞居于山中,住的是瓦房,并以小米饭招待了该来使。来使在席间,故意向海瑞透露了近期发生的朝廷大事,想了解海瑞是否清楚这些事。不料,海瑞对来使所言之事浑然不知,并且都不知道张居正父亲病死之事!从张居正派人去审察海瑞的事上看,表明了他的胸怀不够宽厚,且报复心很重。
第二点,这两位政治家均是名闻天下,也同属是以赤子之心,来报效大明王朝的忠臣。但他们在性格和为人处世上,又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影响到两人合作共事的重要因素。
从海瑞这方面看,他的最大特点也即最为世人称道的,一是清正廉明,一是刚直不阿。海瑞在官,从不贪占公财,也从不收受别人贿赂。他不仅自己保持一生如此清廉,也坚决反对任何人贪图不义之财;贪图淫乐享受。海瑞刚直的出发点,是赤诚效忠于大明朝(也即明皇帝),这也是他被后世所诟病的“愚忠”。海瑞的刚直不阿,做到了六亲不认,舍生忘死相抗!
海瑞的峻峭风格,在当时当世的官场上,就被诸多同僚认为是“不合拍”,“不近人情”了!甚至连万历皇帝对他的奏陈,也评之曰:词多迂憨!这样,憨直之语,几乎就是当时官场评议海瑞的代名词。平心而论,海瑞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实干家,也确有经世致用之能,为什么在当世就不能用其所长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大问号。
海瑞的清廉自守,有时是被官场中人,当作酒宴中的笑柄谈资的。比如在海瑞任淳安县令时,江南总督胡宗宪一次酒宴宾客,他就在席中故作神秘地报料说:“家里佣人告诉我,他今天看见了海县令,在菜市上买了两斤猪肉!”于是满席笑声一片,举杯同尽。这实在因为,海瑞为了使薄俸养家,从来就不买肉鱼之类的吃,只是在他母亲生日那天,才去买点肉,以示孝敬之心。
那么,海瑞既廉且刚,大概使得诸多官僚,不愿意跟他同朝共事了,甚至可说是避而远之的!这也就成为张居正之所以不愿意启用海瑞的一大原因。海瑞居家的缘由,不是退养而是待命。即是说,只要朝廷有“合适”的空职,就可以即召海瑞赴任的。然而,海瑞为这一个召唤,竟然合共等待了16年之长!
据史料记载,当万历即位、张居正辅政之初,关于对海瑞的启用问题,就有提到了日事议程之上。梁云龙在《海忠介公行状》中记述,先有吏部任职给事中的雒遵上书,议启用海瑞;继而有御史詹、梅、王等人,“各具疏荐”。据称吏部的答复,是“遇有员缺,相应酌量起用”、“遇有两京清散员缺推补”。
不过,以《神宗实录》里的记载,除了对雒遵的陈条答复了以外,其他人等的均不见于实录。这说明,另外这些人对海瑞的推荐,并没有上呈到高层讨论,给扣下了。该实录在万历元年正月十一日载,“吏科都给事中雒遵迹荐原任都御史海瑞、吴时来二臣,无愧遗直,亟赐首录”。但是到十七日的记载,调子就完全不同一回事了,这是记的当时吏部的一道复文:
“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
无容讳言,吏部这道批复,实则代表朝廷对使用海瑞的看法,海瑞就这么地被“一票”否决了! 这是在张居正主政之时,是否也即是他的心中所愿呢?没有直接证据,不敢乱说,但旁证是有的。
而从张居正这方面看,他颇重权术,又是极大功利主义者,为达目的,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张居正好“识时务”,讲求实用实效,反对玄虚空谈。因此,他非常讨厌复古思潮,不喜欢那些动不动就搬出“三王”、“宋儒理学”压人的人,称这些人是“老儒臭腐之迂谈”。张居正重大施政方针,想达到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他利用自己“一手遮天”的权力,雷厉风行地实行了各项改革,并在富国强兵目的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史载到他秉政后期,是“太仓充盈,可支十年”,“边境晏然”。
然而,张居正虽是非常之人,但也绝不是圣人之徒。在当时及后世,他被人所指责的相关弊病,至少有这三个方面:一是言行不一;二是收受贿赂;三是用人为亲。据《明史·张居正传》的记述,说他“自夺情后益偏恣(任性而为),其所黜陟(提拔官员),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又言“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苍头游七入赀为官”。
既然存在这样的事实,张居正又深知海瑞的为人,就不得不慎重地考虑,该不该启用海瑞呢?事实当然是最明确的回答!《明史》里记载说,“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指海瑞)”。在《海瑞传》里,又是这样讲的,“而江陵(张居正)亦惮(畏惧)公(海瑞)刚正,不敢召用”。
到此来看,仿佛有了一个结论:张居正不启用海瑞大人,这当是从他自身角度考虑,而做出的决定,并非是出以公心的。他也可能担心,一旦“海青天”出来为官,会搅了他的好局,所以便只能让海瑞“受委屈”了!
我不能不说,这两人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张居正权力欲极强,功利心又重,所以为富国大计,他用尽心机,耍尽手腕,免不了言行不一了。而海瑞死守传统,视情操道德为做人第一要务,一生最反对“乡原”(指圆滑,不讲原则之小人),所以免不了遭人暗算,被忌讳成不懂人情世故的“老朽”了。
古人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海瑞就属于是“至清、至察”的,可谓当之无愧。然而其因于此,他必在当世难立!在《明书·海瑞传》书的末尾,有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说“(海)瑞以直起,终以直抑(止),甚矣,直之难也”!
在《明史·海瑞传》中,最后称赞海瑞,可比汉代名臣汲黯,宋代名臣包拯。明史中所举例的这两位,均是历史上有名的直臣、贤臣,但他们与海瑞所遇完全不一样。汲黯敢于向汉武帝直谏,当面批评武帝之过失,但可以得到汉武帝的宽容,并“为之敬礼”;包拯执事,嫉恶如仇,不分贵戚与平民,但可以得到宋仁宗的大力支持,并“言听计从”。然而海瑞在当时,说白了,几乎就是一个人在战斗!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冬十月十四日,海瑞在南京任上病逝,享年74岁。据说,当御史王用汲进入了海瑞居所,他看见里面是葛帐破箱,旧袍几件,仅留下十几两俸银,比某些寒士家境都还不如。
史载,当海瑞死讯传出,“百姓奔走相告,扶服悲号,若丧慈母”。在朝廷派出专员,要送海瑞归葬于家乡琼山时,“丧出江上,白冠素衣而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
这样的场面足以感天动地,也让我想到了一句街头巷议的话来,“老百姓喜欢的官,不一定能在官场中吃得开,吃得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