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林
内容提要: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是三种重要的文学形态。现实主义关注的是人的社会状态,表现社会的共同性;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状态,表现人的共同性;后现代关注的是人的文化状态,表现文化的差异性。陌生化的语言既是后现代文学的形式,也是后现代文学的内涵,东西的小说由于具有对后现代精神深刻独特的理解而被认为是后现代时代的语言寓言。 关键词:社会共同性、人的共同性、文化差异性 作者简介:黄伟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及旅游文化研究,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广西师大旅游研究所副所长。 文学是人学。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全面关注和对人性的全方位表现。人的存在状态是有差异的,人性也是有不同层面的。不同形态的文学是从不同视角对人的表现或是对人性的不同层面的关注。现实主义、现代、后现代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概念,也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学形态。或许,只有将三种形态的文学并置参照,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 彼此的差异和各自的特性。 在我看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都是以共同性为基础的文学。现实主义出现在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时代。即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出现在地球上的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一个完整的地球世界正在形成。一种更先进、更发达、更具有整体性、更具有民主与科学意识的世界在前方诱惑着人类,显而易见,现实主义是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前进的,于是,现实主义的共同性可以说是社会的共同性。也就是说,同样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怀,同样是对人性的体认,现实主义文学更倾向于对人的社会性进行思考,更倾向于关注人的社会存在状态。由于人类科会理想在19、20世纪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现实主义文学也呈现出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不同。这种社会的共同性是以人类的整体乐观为基础的。它隐藏着一种社会理想的承诺。这种社会理想可能是“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形态。也可能是“集体富裕”的社会主义形态。现代主义出现在欧洲资本主义己经相当成熟的时代,即垄断资本主义或称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社会共同性使人的个体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正是这种压抑才导致了异化观念的出现,于是,对正常的人的呼唤变得日益强烈,不要异化的人,要求返朴归真的人,要求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在现代主义的观念体系中。人是先在地具有某种理想性的,这可以理解为人的共同性,现代主义就是以人的共同性为基础的,所谓理想的人性。只要承认有理想的人性,就意味着保持着对人的信念,拥有对个体的人的乐观。现代主义反抗的只是社会共同性。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的变形,人的异化,其前提就是人本来是有一个正常的、理想的 “形”的,只是在资本主义文化中变异了。然而,到了后现代,确切地说,出现了世界人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社会共同性和现代主义的人的共同性都受到了置疑。全球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也在消解着这种共同性的信念。因为,至少在一批敏感的作家看来,社会共同性的结果是世界大战,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人性中的“反人性冈素”。因此,后现代理论是建立在共同性消灭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分,从尤奈斯库的荒诞戏剧《犀牛》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说卡夫卡的《变形记》对人还是有一个确定的信念的,那么,到了尤奈斯库的《犀牛》,这种确定的信念已经完全丧失,人不是不能而是不知道他是否应该坚持什么立场。人是什么?启蒙主义时代曾经作出的回答在这时受到了强大的置疑和深刻的挑战。从表面上看,后现代是一个世界整体化的时代,用时髦的话说则是世界一体化的时代。但这只是物质经济层面的事实。而在文化心理的层面,后现代却是一个多元分化的时代。这种多元文化既来自人类对现实社会的体验与选择,也来自人类在这个时代对各种文化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时代是一个文化大发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的多元文化不断得到发现,或者说人类的文化差异不断得到发现。比如黑人对自身黑人文化的发现,美国对印第安文化的发现(据说美国人最后悔的是在西进运动中掠夺了印第安人的文化,后来不再狩猎、说着英语的印第安人没有了文化归宿感,并且犯罪率上升,酗酒和自杀的人数增多。参见《南方周末》2000年11月3 0日第 9版《西部文化:以什么方式留下来》)。主流文化对亚文化、边缘文化、另类文化的发现,异性恋文化对同性恋文化的发现等等。同时,后现代也是一个人的大发现的时代,但这里的人的发现不同于现实主义时代的人的发现,现实主义的人的发现是发现人的共同性,发现人的理想,理想的人,后现代的人的发现是发现人的差异性,发现人群的差异性,这与文化大发现是一体两面,因为人的差异往往就是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为种族文化的差异,甚至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同样可能存在着文化差异,比如另类的存在,加缪的《局外人》和米兰 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都是典型,一个人哪怕与周围的人朝夕相处,仍然可以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人哪怕生活在一个地方,也可以是生活在别处。因此,无论是文化的大发现,还是人的大发现,后现代发现的结果都是差异,也就是共同性的丧失。说得更明白些,就是,当人类进入到一个物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当人类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物质经济的“大同”恰恰反衬了文化心理的“差异”,这是后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也是后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关怀,这种关怀可以表述为“差异关怀”或者“另类关怀”。 众所周知,后现代最流行的概念可能是解构,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碎片、平面、不完整等等。其实,所有这些概念都和共同性的丧失有关。解构实际上就是对共同性的解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所信奉的社会共同性和人的共同性到了后现代都被解构了。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实际上是宣布社会共同性的丧失,福柯说“人死了”实际上是说人的共同性丧失了。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为了交流存在的,承认后现代文学是对后现代生存状态和后现代情感方式的把握与表现,那么,世界共同性和人的共同性的丧失,就直接意味着交流出现了困难。我想,这可能是后现代文学难以理解的原因。进一步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东西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一种后现代:语言寓言 —一兼论东西的小说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