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
①十三首选一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②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于戚,③
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④
化去不复悔。⑤
徒设在昔心,⑥
良辰讵可侍!⑦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
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贪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
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
集》是较好的注本。
【注释】
①《山海经》十八卷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奇物异境的书,汉刘歆校定,晋郭璞
作注和图赞。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
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于东海。见《山海经·北
山经》。 ③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
莽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干戚:盾和板斧。
④这句言女娃既已溺死而化为飞鸟,就异于人类而同于其他的物。即再死也不
过从鸟再化为另一物,当无忧虑。 ⑤这句言刑天已被杀,化为异物,可不再
悔恨既往。 ⑥这句言空有昔日的壮志。 ⑦良辰:指实现壮志的时候。讵:
犹“岂”。
【品评】
《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本篇原列第十首。诗人晚年正值晋宋易代之际,
目睹了无数阴谋杀戮,心情极为激愤。在这首诗中他“惜荒唐之言,吐岔涌之
情”,热情歌咏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虽死不屈、
抗争不息的精神, 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猛志雄心, 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
辰”。
本篇属于 “金刚怒目” 式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展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壮烈情怀,让
人们看到诗人性格中执着激烈的一面,“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