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归去来兮辞》教读指导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依上要求特确定《归去来兮辞》的两个学习目标:一是诵读课文(其中诵读的指导在预习课上完成)。即读出语调——升调、降调;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读出语顿——本文三字句二、一顿,四字句二、二顿,五字句二、三顿,六字句三、三顿或一、二、一、二顿等;读出语意——层意单位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二是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两个学习目标,互为推进:读是为了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领悟了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能更好地诵读课文。因此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时可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以达到用此文调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学习兴趣的目的,更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加深对本课文内涵的领悟。因此,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应确定为学习本文的首要目标。
 二、教读过程的关键
 导入课文。教师向学生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接着提问学生:①陶渊明对官场的态度是什么?②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什么?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需走仕途,而陶渊明不愿当官,当官有什么不好?请同学们读《归去来兮辞》,思考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原因。自然过渡到读悟阶段。
 1.读悟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的自责、自悔、自醒、自慰的心境,要悟出作者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这里的“心”和“形”,我认为不是书上注释的“意愿”和“形体、身体”;“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行为。陶渊明出仕为官目的有二:一是“大济苍生”,二是养家糊口。《归去来兮辞》的序文这样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又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这是养家。又说:“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这是说违心折志的痛苦比挨饿受冻的痛苦更痛苦。因此作者入仕不久就认为入仕是“心为形役”。“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作者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在《归园田居》中表现也很明显。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的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对后代文人影响较大。因此苏轼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吟出了“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转忆陶潜归去来”的诗句;李白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一脉相通的。所以此段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这就是作者不求“谏已往”但求“追来者”的蔑视权贵的隐士情怀之一。
 2.读悟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感悟归家途中的心情,重点品味“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的情状和心理。抵家时欣喜可以从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中感悟出来,特别最具情味的是妻,好似不见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比谁都迎接得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读悟作者归家后的闲适心境,此处可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进行比较。陶渊明能“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作者《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这一诗一赋都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这是作者的隐士情怀之二。
 3.读悟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要读悟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联系第一段内容,重点理解“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等句子。此种心境,作者的《桃花源记》中有“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故事表述;《读〈山海经〉》中有“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的委婉表达;《饮酒》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直白陈述。当时摆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继续入仕为官,享荣华富贵,以实现“济苍生”之志。而且机会有,好友颜延之就邀请他出来做著作郎官,可陶渊明认为是“违己交病”,不干。二条路,继续隐居乡村,贫贱终身。他在多首诗中就写到自己贫穷的生活。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他还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一个人连生存的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还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宁肯受贫穷,也要守住节。难怪叶嘉莹说陶渊明是“该走的路走过了,该守住的道守住了”。这就是陶渊明固穷守节的隐士情怀之三。
 此段还要悟出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文中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有“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雅致;更有躬耕田亩的苦、忧、乐。——《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是忧。《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这是乐。所以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陶渊明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4.读悟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要感悟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这是五。在魏晋时期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渊明是最为焦灼的一个。除本文“寓形于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生命感悟外,《杂诗》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挽歌》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读〈山海经〉》中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从陶渊明一生看,他读经书不入仕,归隐不求道,因而形成了他特有的自然人生哲学观。儒学家是“立德、立功”,留名于后世,道学家是炼丹学道求长生,佛学家是生死轮回神不灭;清谈家是醉生梦死生死同,陶渊明是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超生死。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了他的无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可说是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综观以上读悟出的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知: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这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相关人物

温庭筠  温如  韦应物  韦孝宽  王昌龄  韦皋  王之涣  王勃  李白  李昭道  李邕  李贺   刘长卿  柳宗元  柳公权  李煜  李光弼  李敬业  刘禹锡  杜牧  杜甫  杜夔  杜预  史朝义  史万岁  史思明  史弥远  炀帝  隋文帝  唐玄宗

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分析    陶渊明生平介绍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分析   陶渊明“归去来辞”的英文译文    归园田居   移 居   杂 诗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饮酒   乞 食   和郭主簿   饮酒解释   陶渊明的“三农”情结   《归去来兮辞》:灵魂深处的歌   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切体念 ——《结庐在人境》意象剖析   侯华志——解读陶渊明《闲情赋并序》之“十愿”歌   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归去来兮辞》教读指导   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乐趣    最后的摇摆——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归去来兮辞》分析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分析   陶渊明“归去来辞”的英文译文    归园田居   移 居   杂 诗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饮酒   乞 食   和郭主簿   饮酒解释   陶渊明的“三农”情结   《归去来兮辞》:灵魂深处的歌   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切体念 ——《结庐在人境》意象剖析   侯华志——解读陶渊明《闲情赋并序》之“十愿”歌   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乐趣    最后的摇摆——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   读山海经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