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二中学金红蕾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情感。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建议】 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教学时采用双线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安排听诗──读诗──品诗──吟诗。 二是紧扣意象浸润诗情:“温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读感知”明确“意象”;“品读明理”赏析“意象”;“学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运用“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配上画面,字幕: 欣赏是一种心情,欣赏是一种体验。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师用镜头捕捉自己的体验。 一、导入意象 出现四幅图:莲花 雨 月亮 星星 让学生人任选一幅图说说自己的触发。(看到这些图你联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二、温故知新 《天净沙·秋思》 三、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分成几类?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读女声。 情感: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诗,倾诉自己最质朴的期盼。 五、品读明理 读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赏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说与同桌听,同桌推荐,赏析诗句。 可参用句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我欣赏它美,我读到,我感到(仿佛看到、听到)。 分析时注重诗歌联系上下片。比如:“颤抖”“僵硬”文中都出现了两次,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又如:“像蜜蜂颤动”,如果学生提到这句,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六、学以致用 诗歌欣赏: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怎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希望? 致橡树 舒婷 (内容略) 女诗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诗歌诉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诗句“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星星变奏曲,江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