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湖北省石首市小河口镇中学 段 勇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意象,领会其含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说明 出示演示文稿: 1、导入。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3、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三、问题探究 1、探究“变奏”的结构: 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探究“朦胧诗”的意象: ⑴ 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⑵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⑶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⑷ 这首诗中还出现了哪些形象?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含义?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四、拓展阅读 朦胧诗派其他代表诗人作品(出示演示文稿): 1、北岛《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2、舒婷《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见课外作业)。 五、作业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星星变奏曲,江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