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组图]《苏珊的画》教学反思


 

  这也可能是坏画的一部分:它只寻找起源,总是不合时宜,它总是在寻找绘画之源。一个长着鸟头的男人的生殖器勃起了——这是巴塔耶对一幅岩洞壁画的描述,他认为这幅画是最早透露出对“神圣”的向往的文献[注15][译者:在巴塔耶的哲学中,“神圣的”与“猥亵的”常常是相通的,这也是生殖符号的两面性]。巴塞列茨(Baselitz)的绘符合这一描述,而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Noi”(插图16,28页)也包含了返祖,遗忘,和潮湿的轻薄,假装完全没有鉴别力,以此回到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

  “激发某些东西,结束某些东西。画第一张和最后一张画”——尤达.科埃瑟尔(Jutta Koether)在谈及让.弗特里埃(Jean Fautrier)时,谈到了“倒退的一轮”[注16]。弗特里埃那些被挖空,同时又被重新填满的绘画似乎超越了一切形式,消失了——比如在“人质(Otages)”(插图5,16页)中,是一幅面目全非的无名肖像,描绘了在法国的德国占领军的人质——但它也建立了深刻的意义参照。“第一张和最后一张画”也可以是一种从观念和实验角度对坏画的架构,它加入了一种新的,不同的观看绘画的方式。也许最接近坏画理论家的人是巴塔耶,他谈到“一件作品展开的部分可能正是它隐匿的部分。” [注17] 梅尔林.卡彭特(Merlin Carpenter)认为,一些绘画的主题和框架“并没有要超越某些东西,却似乎延伸到了这些东西之外;也就是说,它们违反了‘发展’的模式。这样下去,一种绘画的特异性就会展开。”[注18] 不过,这些并不包括对绘画终点,也就是(另一种)最后的图像的讨论。那种讨论离这里太远,而且已经被修补好了,它可以作为坏画的理论对立面,其中革命性,颠覆性的方法也许还和坏画有点共同之处。那么,什么是坏画?它是否在打破规则?是否与一种潜在的冲突达成了妥协,甚至解决了冲突?它当然在认真地考虑爆发,但它也是来自绘画的一份最诚挚的感谢:坏家是“最顽固,最有反抗精神的人。”[注19]

勒内.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和快乐起义(Happy Revolt)

  马格里特的“母牛时期”(插图8,9,20页;插图70,136页;插图76,145页)包含了30张油画或树胶水彩画(水粉画),这些作品创作于1947-48年,是为他1948年在巴黎的“Parisian Galerie Faubourg”画廊的第一次个展创作的。后来,他把这些怪异,粗劣,庸俗,鲜艳的作品命名为“绘画(peintures)”或者“野兽水粉”[注20],以表明他历史性的主动后退。在此期间,他搁置起自己的高超技术,投入到“野兽”的自然和野性中。与之相比,他的前一个阶段叫做“雷诺阿时期”[源自法国画家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是对德国占领法国的反应。那时,他宣扬“阳光,快乐,和富足”[注21],这是他反击现实的座右铭,因为他相信绘画与诗歌的力量。然而,1948年在巴黎那次展览,他却有计划地准备了一次丑闻[注22]。马格里特打算侮辱法国人的绘画品位,实际上,巴黎观众发现这位比利时艺术家的一小部分作品确实很粗俗。他被介绍给一位艺术家,保罗.埃卢瓦德(Paul Eluard),而后者不想把那样的作品挂在墙上。马格里特出于什么策略创作了这批作品呢?他是想攻击高雅文化吗?他是想学齐里科(Giorgio de Chirico)吗?这位他非常敬仰的艺术家,就是一位“最好的画家”,也是一位“难以形容”的坏画家。而马格里特同样也想描绘平庸的东西[注23]。实际上,在上述两个时期,马格里特都表现出在满足自己的渴望:像雷诺阿那样一次?享受一次线条的婉转灵动?做一次“真正的”,“天生的”艺术家?

  “马格里特是一个画家。马格里特不是一个画家”[注24]:巴黎那次展览如果没有路易斯.斯库特纳尔(Louis Scutenaire)的合作,“母牛时期”也许就不会变成一次全面的开端。与这位诗人合作给了马格里特很大的动力,尤其是前者“煽动性的前言”对马格里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25]。展览并不成功,一幅画也没卖出去;结束后,斯库特纳尔写了第二篇文章,马格里特本来还想为这篇文字配插图。这是一篇艺术史的讽刺文章,马格里特被反讽式地塑造为非常出色的巴黎家,其中还带着比利时风格的挖苦,比如:“从前,勒内.马格里特来到巴黎,进入学校学习。他在这里变得非常受欢迎,垄断了艺术市场。[…]他是我们最早的开创者。[…](他)对马蒂斯(Henri Matisse),梵高(Van Gogh),伯纳特(Leon Joseph Florentin Bonnat),雷诺阿,还有沙巴(Paul Emile Chabas)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2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苏珊的画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组图]《苏珊的画》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