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图文]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苏珊的画》

20世纪70年代初,苏珊•桑塔格跟许多其他作家都应邀画过自画像,后来收录在《自画像:作家眼中的自己》一书中。苏珊的自像是一颗六芒星,上面写了一句话:“以天下为己任。”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争议的作家、评论家及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始终与争议相伴,公众对桑塔格的解读几度分裂,她总被截然不同的词汇描述着。今年是苏珊•桑塔格逝世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乔纳森•科特的作品《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苏珊曾坦言:“我喜欢访谈的形式,因为我喜欢交谈,喜欢对话,而且我知道我的许多想法都是对话的产物。”从这本访谈录中,让我们看看苏珊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你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做出选择。”

  在本书中,苏珊讲了一个关于让•谷克多 (Jean Cocteau)的故事。谷克多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去见普鲁斯特,当时普鲁斯特已经住进了装有软木贴面的隔音房间。谷克多带了一些自己的作品,普鲁斯特说:“你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你要小心社会。可以适当地露露面,但不要让它成为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鲁斯特年轻时,在巴黎过着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流连于咖啡馆和奢华派对,但他知道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做出选择。

  苏珊认为一个作家必须有极强的纪律性,在某种深层次的意义上,作家的假期应该是避世的,就像画家一样。有人曾经问过毕加索为什么他从来不旅行。他回答说:我在头脑中旅行。苏珊相信这样的选择,作为作家或者家,如果想在“还不错”、“有前途”的基础上有所超越,真正承担起完成一部巨著的风险,唯一的可能就是经年累月的工作。

  “活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就是死亡”

  20世纪70年代初,苏珊•桑塔格跟许多其他作家都应邀画过自画像,后来收录在《自画像:作家眼中的自己》一书中。苏珊的自画像是一颗六芒星,上面写了一句话:“以天下为己任。”她选择画一幅抽象的自像,是因为不愿意表现自己。她感兴趣的是世界,她清楚地意识到那些“不是”她的东西并为之着迷。她所有的作品都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真的存在那样一个世界,而她真的感觉置身其中。

  她承担起写作的责任,因为她知道这是她的意愿。但她不认为她的生活跟写作都要采取同样的方式,或者围绕同样的主题。她不以自传体的形式写作,而是追随自己的想象,而她的想象是关于世界的想象。

  “我不喜欢站在起点,也不喜欢看到终点。”

  苏珊觉得自己时刻都在改变,而且很难对别人解释这一点。因为通常认为作家的工作要么是自我表现,要么是说服或改变别人,让人们接受他的观点。可两种情况在她身上都不适用。苏珊觉得她写作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所以一旦写过什么东西,就不再需要思考它了。当她写作时,实际上是在消除那些思想。她的意思是,写作的时候确实是相信它们的,但是当写完以后她就不再相信它们了。因为她对事物有了其他观点,可能更复杂,也可能更简单了。这让谈论作品变得有点困难,因为虽然人们喜欢这样做,但是这样做时她的心已经在别处了。而且由于她不想再谈论它,人们觉得她自负或者不负责任,有点像肇事逃逸。另一方面,她也不愿意谈论“新”东西,因为她还没有做完。

  苏珊说,她不喜欢只是将已经知道或者已经想象到的东西付诸实践的感觉,她喜欢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同时已经走了很远。她不喜欢站在起点,也不喜欢看到终点。她总感觉自己在中间,不过更靠近起点而不是终点。她说自己总有一种在当学徒工的感觉,好像等她学徒期满以后,就要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我一生都在离开”

  苏珊相信是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她工作的信仰。她甚至觉得自己是自学成才的,虽然事实上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伯克利、芝加哥、哈佛。但她仍然认为从根本上她靠的是自学。她从来不是任何人的弟子或门徒,她的起步没有依靠任何人,她“开始职业生涯”不是因为她是某人的情人、妻子或女儿。她也从来没有希望是那样。她喜欢自力更生,她觉得必须如此,并把这当成一项挑战来接受,这让她感到兴奋。

  苏珊说自己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要怎样做,或许她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它变得足够有价值。但她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笔名重头再来。卸下现有作品的包袱,一切重新来过。她幻想着或许她会拿自己开玩笑,或许她会用笔名发表作品……然后每个人都会大笑着说:“这绝对是苏珊•桑塔格写的!”因为她不会用别的方式写作,肯定很容易被认出来。但是她想说的是,她的思想总是在不断地前进再前进,到达新的起点,而不是回到原地。

苏珊•桑塔格逝世十周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六芒星

让低年级小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识字

(教例)师:谁已经认识了“奶”?

生:我认识,它是奶奶的奶。

师:找一找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个字宝宝?

(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其实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引发学生无尽的探究热情。)

生:对了,我们每天课间食的牛奶袋上就有这个字。

生:光明牛奶盒和蒙牛牛奶袋上都有这个字。

......

以上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虽然不能窥其全貌,但也足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在其中的体现,学生通过“自我回忆→参与同学回忆→自我积累→有新发现”这一过程,尝到了发现的喜悦、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师生思维的互动,是重视关注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体验”一词,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有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对二期课改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如何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受、学会思考,最终获得学习的能力,如何真正实现“识字起步,开篇阅读,开放识字,开发潜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孩子识字能力便成了需要我们研究、探索的课题。

一、抓好课堂识字教学,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体验是由学习主体自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是能成为学生识字“良方”的,教师都不应予以否定,还应对一些好的方法进行肯定和发扬。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产生独有的学习体验。

如:猜谜语识字。有心理学可知,儿童好奇心强,编一些谜语能激起他们识字的愿望,使他们在快乐中识字,久记不忘。如“此”的字谜是“些字无底”,学生在愉快中既学会了新字“此”,又巩固了旧字“些”,还区分了“此”和“些”,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可谓是两全其美。课堂上教师出谜语引导,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编谜语,编的好者可获得“谜语大王"称号。学生兴趣很高,编的五花八门。如:什么弯弯像小船?(月);一个人是什么字?(大)……如此简单而有趣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形象识字、编顺口溜、找朋友、找姐妹等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活泼生动的识字方法。

二、拓宽课外识字空间,生活中识字用字。

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学生只有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才产生具体深切的学习体验。二期课改改变了以住只局限于薄薄课本、小小课堂的局面,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去学、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体验。

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路牌名、商店超市的名称、物品标价牌、电视节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只要有一个学生提出,其余学生也能相继回忆起。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对生字的认识大有帮助。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识字环境。在教室里布置“你会读了吗?”这一学习版块,其乐融融间学生们积累到了许多字、词。“一首又一首、一篇又一篇”栏目里则是许多课外延伸的儿歌和小短文,把所学的生字放到新的识字环境中进行再认识。“每日一读”也是学生们每天的固定活动,因为那里呈现的都是他们自己在课堂上交流的成语、歇后语,读来特别带劲

其次,结合新教材识字活动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再从课外回归到课内。“看看年历,找一找我国有哪些节日”、“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读一读贺卡上的字”等都是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而在课堂上又常常激发出交流的热情,你教给我,我传给你,学生的信息量滚雪球似的增大。

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苏珊的》 教材教法

本文以“苏珊的画”为题,并不是要赞扬苏珊绘画的技巧有多高超,而是通过苏珊一次画的经历向大家揭示一个生活中的道理: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筋,促转化,坏事可能变好事。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苏珊画了一张自己很满意的画——被弄脏——爸爸想出转化的办法——比赛中得第一名。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苏珊的画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苏珊的画》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