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我主备《始终眷恋着祖国》这一篇课文了。文章篇幅较长,却要求一课时结束,颇费思量。一番思考之后,我扣住“眷恋” 两字在学案上做文章,展开了教学。课上得学生热血沸腾,大家都深深为钱学森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千方百计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所感动。一堂课下来,还意犹未尽,下课还围绕着这一话题津津有味地讨论着。课堂的有效性还在延伸着……
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课前通过学案充分预习,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积极投入,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可以说,通过学案的预习,有效引导了学生课堂的效率。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有效教学”,其核心理念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过程能力化”。实践证明,要达到这一基本要求首先就必须强调预习。预习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充分的预习,既可完成认读这一低层次的阅读要求,培养基本的
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产生的疑问,从而使
教师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为后续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就会为语文“有效教学”的开展插上飞翔的翅膀,使学生尽情翱翔在
语文的天空,去见识广阔浩淼的世界。
目前我校正在大力推进“有效教学”,在这场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中,“学案”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得到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模式是科学有效的。相对而言,
语文有效教学更要注重预习,只有预习方能使学案发挥特长,也只有预习方能使有效课堂落到实处。
一、课前学案导学
教师本着低起点,小跨度,大容量、上
台阶的原则为文本编写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文本或者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构建起知识体系。
在学习文本前一天给学生下发学案,学生在课下根据学案设定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记录相关内容,对需要较大范围拓展或收集资料的话题,利用双休日时间布置学生提前做好相关的搜集整理工作。
二、课前练习朗读
我们在预习指导课时提倡让学生放声朗读全文,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朗读前向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学习
语文的兴趣,养成在预习中主动朗读的习惯,通过朗读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上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对学案的进一步完善,是对知识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对于学案中的相关问题会有修改和补充,也是学生思想火花碰溅的时刻。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学生经历了学案导学——课前练读——合作探究“三部曲”的预习过程,大大提高了预习效率,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对文本解读充满了个性的智慧,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有效,精彩无限。